◼️ 近九十年前,美国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开始分析神经症人格背后的经历与心理学起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其提供了诸多可供切入和深思的渠道。她写道,“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有一个正在受苦的人”,也代表着从达尔文考虑生物进化、马克思关注人类解放,一直到弗洛伊德看重更具体的、渺小的个人及其内心世界。如今,再提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往往被用来分析与探索关于现代焦虑性的问题,包含冲动与恐惧在内——甚至有时会转化为某种莫名的愤怒。因此,我将本篇文章的副标题定为「我们时代的愤怒型人格」,既是对霍妮著作的转引与借用,也更直接地使读者能够明确当下一个昭然若揭的事实:
◼️ 二十一世纪走到现在,人类正变得越来越接近愤怒的极限。
◼️ 虐猫、棒杀宠物、诸多网络暴力事件,以及近期在韩国闹得人心惶惶的「杀人预告」,似乎都提示着众人:在这个看似平和的时代里,如同暗流涌动般的愤怒情绪持续蔓延:它既无法被momo的匿名身份所抵抗,也难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对陌生人加以防备。小到一次口角纠纷、街上反复鸣响的喇叭,大到关乎人命、影响民主政治走向。愤怒成为社会中无法摆脱的行动轨迹,由它所引发的争端、矛盾、伤害与恐惧,组成了更加复杂的个体活动。
◼️ 从今年开始,各类关于「全球经济下行」的论调甚嚣尘上。世界银行在名为《下行的长期增长前景:趋势、期望和政策》中表示,2022年至2030年的全球潜在GDP增长率均值预计将比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水平下降约三分之一,降至每年2.2%。换句话讲,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严峻,诸多公司选择裁员以减少开支。前几天,微博热搜榜上「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再一次使如今的就业问题被摆上台面,其反映出的不过是整体社会境况的冰山一角。由此,便不难解释韩国这段时间出现的因经济发展减速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在资本的“蛋糕”越做越小时,强烈的社会被剥夺感就极有可能冒出苗头,并迅速占领失意者的心智,认为自己的资源为其他人所享有、瓜分。
◼️ 此外,不确定的乌卡时代背后,后现代的流动性也让19世纪末就已经凸显出来的“颓废性质”得以占据上风。这个由卡尔·休斯克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中提出的观念当然不是指个人过着消极的、躺平的生活——其实现代人是恰恰相反的——而是认为一切有秩序、有结构、有组织的东西都在逐渐败坏。愤怒站在理性与平和对立面的角色,是拥有摧枯拉朽之势的破坏物。大部分时候,众人会将其放置于脱轨的意义之上,代表对现存秩序的反抗与忽视。如此一来,乌卡时代本身的不稳定与非固态的逻辑就为愤怒铺陈了道路,二者时常相互融合。
◼️ 愤怒其实也是游弋与怀疑、不安全感与反抗性的混杂体。
08/10/Thu .
愤怒是歇斯底里
愤怒是格式化的后果
@TuTouSuo™️
在欧洲文明史中存在着被始终称道的六十年时间,即从1837年至1901年的维多利亚时代。史学家也常常将其称为近代文明中的「黄金时代」,是欧洲自17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结果之一。社会文化与道德礼俗关注的是秩序与规则,强调绅士与礼节。体面与端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不得侵犯的上流规则。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越快,机械与理性的浸淫也就越直接。戴着圆顶大礼帽的社会学家,穿着夸张束腰与裙摆的贵族小姐们,都被捆绑在这些世俗的框架中,并为此而兴奋,认为这是一场关乎民族与国家价值的文化思潮。
欲望也好、愤怒或者悲伤也罢,只要不符合风度与体面的对象均会受到强烈的压制和批评。整个社会就在某种佯装的镇定、平和中保持礼貌,甚至可以说是虚伪和沉郁——卡梅伦的影史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中的女主角露丝就是从维多利亚时代走过来的旧贵族,她的母亲便是位在礼节与面子中极尽拉扯,却又极度虚伪的上流人士。
在这些表象的伪装中,真实的自我被无法不体面的羞耻心与周边的群体压力所掩盖,有些人可以让自己完全进入始终扮演的角色中去,但有些人无法消化,最终患上弗洛伊德所说的「歇斯底里症」——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就是从为上流人群进行心理治疗开始的——当人无法从现实中得到释放与满足,他/她就不得不产生崩溃、愤怒,想要大声嚎叫与哭喊的冲动。人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像是可怕的、狰狞的动物。由此来消耗积累下的自我厌恶与痛苦。
回到二十一世纪。当下众人能够观察到的歇斯底里实际比弗洛伊德能接触的多出百倍、千倍。愤怒地质问丈夫为什么一瓶可乐都不愿意买的女人、拿着刀子砍杀女友柯基的男人、因一碗面好不好吃又该不该向老板提醒而大声争执的夫妻、高铁上就“熊孩子”问题大打出手的人,以及网络中无数起因言论暴力所导致的恶性伤害事件。这是个极易愤怒的时代,也是情绪似乎无法压抑或发泄的时代。
仔细想来,百年后的现在只不过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另一重缩影。科学主义、机械主义和理性主义相互交织,在与进步化的目标融合后,形成了一套典型的资本主义叙事逻辑:自由的市场中形成了最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秩序与规则,保持效率、保持冷静、保持客观,就能够最大化地获得劳动报酬。体面、微笑、平和、握手,在每一处细节中把握标准,制造统一的行动。人工智能就是这一要求下直接明了的产物——它们通常礼貌客气,又不会因为情绪扰乱思路。
情感的出现是人丧失效率的开端。现代社会在着力抹除这种可能性——它将所有的情绪归纳到理性的反面,又将理性奉为圭臬,由此创造出感性的污名化想象、对理智的顶礼膜拜。在某种意义上,这扼杀了情绪的发泄渠道。
维多利亚时期酒吧快速兴起,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所阐释的那样,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节日是没有边界的,是不需要与现实世界相联的。众人可以尽情酣醉,忽略阶级身份与礼俗规约,在其中释放与饕养真实的自我。延续这一说辞,也可以解释城市里的live house、演唱会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情绪亟需可以喊叫和肆意的出口。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有这些出口。就像是维多利亚时期无法进入酒吧的女性一样。那就只能走向愤怒、歇斯底里。
因此,愤怒大部分时候不是个人行动的结果,而是一场隐蔽的社会合谋。
展示性的愤怒和理性的愤怒
️ / TuTouSuo / 现代化愤怒的分类
谈论到现代性的某些偏见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的观点应该可以为当前的论证过程提供一些材料。
首先,尼尔·波兹曼那套关于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论调几乎都是承袭于麦克卢汉对技术特征的理解。前者打破了手写文字的个性化与艺术性,让同质的、大规模传播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取而代之,并挖掘出了社会对同一性和可重复性,“使文艺复兴使其弥漫着时空连续、可以量化的思想”,“使自然界和权力世界都抹去了神圣的色彩”。此外,麦克卢汉特意强调,印刷术是民族国家与共同体意识诞生的雏形——这一点与塔尔德的报刊民主理论不谋而合。
后者,电子媒介则创造出没有边界的部落社会,空间在电子信号漫游的过程中消失了。作为参考,我不得不罗列出他对照相技术的一句神谕般的论断:“照片,是没有围墙的妓院”。电子媒介也是如此,它可以迅速聚集起成千上百人共同观看同一场盛大的仪式演出——照这个说法,它应该被称为“没有密钥的x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出版于上世纪六十年的著作将电子媒介的研究对准了肯尼迪遇刺事件与他的葬礼,认为电视赋予了公众以参与性,使全国人民卷入到这场仪式中。从这个角度讲,戴扬、卡茨的媒介事件晚于这一观点十几年的时间。
我想说的问题也是以此为基础。如今在互联网中出现的众多「愤怒」景象同样是受到了媒介技术特征的影响。自媒体博主“杰克辣条”虐猫、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喻某某发布大量虐猫视频等,都有着很强烈的「展示属性」。他们的愤怒在利用不被法律所保护的动物而逃脱出社会秩序时,又转为成了兴奋、冲动、热烈的表演,通过视觉化的呈现形式与大量的公众关注为其获得快感。
视觉媒介与社交媒体的展示性与交往性特征使当前对愤怒的表达演化为了聚光灯下的快感体验;他们将愤怒以更加毫无遮掩的赤裸状态表达出来,用他人的情绪安抚自身的愤怒感。
另外,碎片化和流于肤浅的媒介传播方式也不断生产出「不以为意」的愤怒。他们通常游走在各个话语空间,随意、没有意识地留下诋毁或侮蔑的的言论,并且从来意识不到评论内容的影响力与伤害性。移动通讯网络搭建起了一种只停留在浅层的表象世界,在人与人之间插入了与现实看似无异的空间,实则却是让人面对机器,并要求其克制愤怒。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期待。
另一种来自于现代技术意义的愤怒是理性的愤怒。它是愤怒的绝对反面,乃至看起来与之毫无联系。在人被效率化和程式化的二进制电子媒介统治前,这样的愤怒被称为「冷漠」或「缺乏人性」,但在当下,它却以愤怒、情绪的对垒方而广受支持。因为这种愤怒形式极其具有科学主义精神——这是现代社会最为提倡与向往的部分——表现出来的不是歇斯底里式的崩溃,相反,它用理智的逻辑分析每件事的存在依据,并试图厘清谁是「罪魁祸首」。
所谓人类关系的异化,代表着个体之间的联系不再以感情为基础,众人被塞进了理性与逻辑严丝合缝相互内嵌的匣子中,让每个自发出现、发自内心的行为都变成可以分析和解释的对象——如果不能,就是暂时没有发现解释它的可行路径,但不代表这是无法触碰的领域。
因此,这一层面中的愤怒经常用「因为…所以…」「如果…就」「首先…其次…最后…」来作为表达不满的方法,用一整套非常理性、具有合法性意义的框架整饰了本会被歇斯底里地表达出来的愤怒。这种掩盖的目的就是使愤怒攻击的对象无法反驳,并证明自身愤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由此逃避对愤怒的攻击与斥责。
不过,结果都是一样的,愤怒依然横冲直撞,用一种进化过的、机器的、理智的形式,伤害他人。
这就是我认为的,理性的愤怒。
2017年,勒庞与马克龙争夺总统之位时利用了法国人民对于外来移民的愤怒挑起民意倒戈,证明了愤怒代表的情绪始终是能够凝聚力量的对象(无论结果与目的的好坏)。几乎所有的社会运动都是因为愤怒才出现的,包括愤怒的女性、愤怒的民众、愤怒的少数派、愤怒的演员等等。
愤怒不是错误或者应该消灭的对象。它只不过是现代社会极其反对的存在而已。
与哭泣、伤心一样,愤怒要被允许,但如何把握愤怒与权利、义务的关系、如何理解愤怒,才是当代秩序和规则必然讨论的焦点。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秃头所全能实务班」
一间属于新闻人自己屋子
消息改写与评论写作/7月至11月
´͈ ᵕ `͈
「TTS专题笔记/2024更新版」
75万字/95个热门考点专题
一份现成的/完整的笔记来啦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