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兴趣,躁不起来/pexels每次进入新环境,新公司也好,新群组也罢,许多人最怕被问一个问题:“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唱歌——就这五音不全的嗓子,唱唱K还行,反正别人都在玩“大话色”,没人在听的画画——小学之后就再没碰过,如今的笔法,恐怕连一个球都画不圆。
于是乎,听歌、看电影几乎成为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顶多加个定语——听节奏布鲁斯音乐、看漫威电影(似乎高级了一些)。
漫威电影,已经成为不少青年的兴趣之一最近,一位微博网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我身边的女性亲友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不管少妇或者未婚,刷的都是同一部连续剧,看的同一档综艺,刷短视频都是看差不多的内容。
除了这些就没见过别的爱好”男性的情况也差不多,不外乎喝酒、打游戏、看片,几乎没有谁的兴趣十分鲜明兴趣缺乏,几乎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通病换而言之,这是一种“兴趣缺乏综合征”为什么会这样呢?缺乏兴趣爱好,原因不止一个。
1. 应试教育,扼杀个性教育,本应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培养人才“培养人”的思路,注重启发思考和创造在我的初中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公式和习题,而是美术老师让我们捏的泥人为了找到合适的黏土,老师亲自带着我们上山挖泥。
在课堂上捏泥人的时候,书香里夹杂的泥香,那是初中时代最清新的气味可惜回到家,泥人就被父母砸毁了“不务正业!”“次次考年级第二,千年老二没出息!”之后的美术课中,我都在用功做数学题,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从全校第二,到全校第一,再到全市第一……。
世界上多了一个第一名,却可能少了一个泥塑家只有美术老师能感受到这种悲哀,而数学老师、班主任、校长、爸妈感受到的只有喜悦尤其是中考过后,校门口的横幅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的时候,爸妈请全村人吃了一顿饭
真热爱学习,高考完不会撕卷子,而是珍藏/《少年的你》我也很骄傲,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上大学,面对一堆招新的社团,举止无措的我才明白,我少了的那部分是个性,是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广播台、朗诵会,重新找到了这部分失去的自己。
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挣扎的根源,可能只是在百十名之间的几次徘徊为了从100名后爬升几名,他们要搭上周末去补课,哪里还有培养兴趣的时间和可能?没有即便有,也要被功利熏心的兴趣班占领,钢琴也要考级,画画也要参赛,早就失去了兴趣的本质。
应试教育培养的所谓人才,其实就是工具人,而不是人本身2.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家庭压力……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量级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预计,在2050年中国GDP将超美国两倍,这时候相对于中国经济,“美国会成为小国”。
再大的财富总量,面对14亿人,也被稀释得没多少了更不用说,还有贫富差距、低福利、双轨制等种种问题工薪阶层除了拼命“搬砖”,没有别的出路应届生工资少点,好在还有时间,熬也能熬出个升职加薪最难的是中年人,上要养老下要养娃,中间还要供房供车,偏偏公司觉得你“老油条”,要裁员。
老婆精神分裂,二胎即将出世,你怎么选?/《82年生的金智英》尤其对于女性,年龄更加敏感甚至只要超过28岁,HR就要慎重考虑一下要还是不要“996”让人压力山大,下了班还要应酬陪笑,许多人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想睡觉。
培养兴趣?有时间吗?有钱吗?好友请我打过一次高尔夫,空气是真的清新,挥杆打球是真的很飒但我实在不好意思开口问:“玩儿这一次多少钱”生怕被好友看扁了其实玩儿一次的钱总是有的,但要是把高尔夫培养成兴趣,投入可不小。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兴趣都像高尔夫球这么贵,但金钱总是一大关多数人的选择走向了实用主义——省省吧,还要攒钱买房3. 原子化社会来临,兴趣“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兴趣,不能称之为兴趣兴趣一定是一群人的联结社会却在越来越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我们对他人的言行越来越难以理解。
围绕肖战就能分化出——唯粉、CP粉、同人粉、黑粉……
抵制肖战的黑粉,也衍生出了自己的亚文化/微博几派之间互不妥协,营造出攻击性越来越强的“饭圈(没)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上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最近我身边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无力的事情,一位相处十年的兄弟,问我“你觉得中国抗疫做得更好,还是美国更好”。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无聊,没有任何意义,拒绝给出答案因为不论谁更好,疫情都没有结束,都不能骄傲大意;不论谁更差,都没必要拉踩讽刺,因为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于是,他对我各种讽刺,从信仰到人格,批得体无完肤我顿时感到怀疑,哪里有什么朋友,从来都是我自己,孤单的原子。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齐美尔最早提出了“社会原子化”的概念,认为现代大都市市民具有三大特征:冷漠、浅薄和过分理智尤其是过分理智,会造成人情的淡漠可悲的是,这样的过分理智正在变得越来越浓烈,尤其是面对一些宏大叙事的时候。
既然人际相处的成本这么高,既然织毛衣难而拆线容易,深交朋友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价值观分歧之外,社会组织的消亡也是原子化的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离散化、表面化,形成兴趣联结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共通之处,也就只剩下娱乐八卦了4. 娱乐工业化,造成综艺影视千篇一律2000年,《开心辞典》播出,掀起一股答题热潮,许多电视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答题节目2004年,《超级女声》大热,选秀节目成为了荧屏主流2010年,《非诚勿扰》的出现,又让相亲节目霸占了电视机。
2012年,《中国好声音》播出后,综艺节目言必称“导师”,以至于我甚至忘记之前是叫什么。
……时间一晃到今年,光说唱节目就涌现出三档娱乐工业化,造成综艺节目“大干快上”,形成霸屏攻势说得好听点叫“全民关注”,说得直接点,你不想关注也没机会,到处都在讨论,你不讨论就落伍了在千篇一律的娱乐综艺刷屏下,人们的关注点很难产生差异性,几乎不存在个性化的可能性。
一阵风过后,水过地皮湿,人们又去讨论下一波综艺热潮深化形成兴趣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如果有一档综艺,可以一以贯之地去做,才能形成拥趸,才能培养兴趣目前来看,《乐队的夏天》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它让小众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
尤其像“重塑雕像的权利”这样重视音乐逻辑性和美学的乐队,许多人以前闻所未闻,而现在有成为粉丝的机会喜欢一个乐队,也是一种兴趣,谁说不是呢?5. 算法推荐,绑架个人主体性算法推荐,又叫“兴趣分发”吊诡的是,这样的兴趣分发,本质上却是反兴趣的。
因为兴趣是以人为主导,而算法推荐却把人驯化为工具,它在定义你,而不是你去定义它进一步讲,如果算法或代码很了解一个人的喜好、厌恶情况,它们就能预测出每个人的需求与渴望这看似很好,因为人类就可以不用浪费时间进行思考了,实则可怕。
算法推荐背后,人被加速工具化/pexels人是会变的,而算法却不给你拥抱变化的机会它只会强化你的价值观和喜好,使之极端化比如有人喜欢蔡徐坤(这自然是一种兴趣),讨厌黑蔡徐坤的言行,算法推荐之下,会屏蔽所有黑蔡徐坤的内容,甚至他的负面也会屏蔽。
久而久之你会产生认知偏差,认为蔡徐坤就是最完美的人,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与之不一的声音时,你会怀疑人生……算法推荐还会利用人的惰性,使人形成沉浸式快感,这无疑会占据大量时间这样一来,探索真正兴趣的时间,就没了。
兴趣的缺乏,造成丧文化滥觞兴趣缺乏综合征,大概有这么几种表现:1.聊天时缺少话题多样性,要么吐槽工作,要么抱怨亲友,知识储备格外缺乏,甚至不足以撑起一顿火锅;2.“又有啥用”“没意思”“So What”“就那样吧”“无所谓”是口头禅,正当你兴高采烈告诉他,最近准备学钢琴的时候,他跟你说:“这又有啥用?学会了能赚钱吗?”你尽力想丰富你的生活,而他觉得什么都很无聊;
3.对新事物缺少好奇心,或表现极为迟钝,如果你连“xswl”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情况了;4.盲从于权威,字典里根本没有“批判”“质疑”,尤其在宏大叙事面前,连膝盖都会发软。
养猫,也是一种不错的兴趣/pexels兴趣缺乏的极致,是社会兴趣缺乏,换句话说,就是对什么兴趣都感到没兴趣畅销书《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认为,一个人产生任何的病态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兴趣比如孤独,缺乏安全感,习惯性的逃避,犯罪吸毒等,这些都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意愿进入社会。
这显然是无尽的深渊,趁现在脱离还来得及兴趣青年,就是宝藏青年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首先,兴趣爱好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爱看漫威电影的我,最近发展出一个投资手办的爱好虽然价钱不菲,但看着满墙的手办,我看着就激动,觉得生活充满了奔头。
再看看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和遛鸟的大爷,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甜要是天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睡大觉,整个人都得憋疯了其次,兴趣爱好还可以让你感受到时间的长度、深度和厚度闲时其实比忙时更累因为忙虽然累,但是沉浸在工作中,时间过得飞速。
但闲的时候,度日如年,刷刷手机,打打游戏,什么?居然才过去半小时……相信今年放了半年假的大学生们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个时候兴趣就很重要了喜欢读书,那这段时间《曾国藩家书》全套应该都读完了;喜欢弹琴,说不定能写出什么好听的乐曲……。
看电视、刷手机只能算是消磨时间,沉浸在兴趣里,时间才真正有厚度最后,兴趣爱好还可以让你认识一群朋友我有个高中同学,喜欢弹吉他,大学后有师兄邀请他玩乐队,到现在人家已经可以在酒吧驻场了,虽然还没红
培养兴趣,收获朋友。/pexels但关键根本就不是红不红,而是玩的过程。兴趣青年,就是宝藏青年,让自己丰富起来吧,不然真会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