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热点

这都可以(为什么人都会自卑人自卑的原因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自卑,人的自卑来源于何处?

自卑的人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在思维层面给自己设立了一套僵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无论他们变得多么优秀,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没办法把那些外在的优秀内化到那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可是,如果我们充满信心,用简单实际的方法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决定自信的不是优秀,是内在的自我明明已经有条件、自我感觉良好了,为什么还是感觉自己不够好?这几乎是所有自卑者的内心独白,为了摆脱这份煎熬,他们往往会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坚强、独立。

然而,这种心理补偿的方式,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让自卑者陷入往复循环之中,继而引发焦虑和抑郁为什么想尽办法变优秀的方式,无法让人摆脱自卑呢?因为自卑与自信,都源于自我认知这一心理根源,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以及接纳程度有多深。

换句话说,一个人自卑还是自信,跟他(她)优秀与否,完全是两件事如果试图用外在的优秀去补偿内心的自卑,就如同自己有一个短板摆在那里,却非要拼命地发展自己的长板,希望借此改善那些不好的感受我们也看到过,有些人外在条件非常普通,可他们却表现得充满活力与自信。

无论他人给予什么样的评价,他们依然自我感觉良好遇到这样的人,自卑者的内心会涌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感到愤怒又充满羡慕:我丝毫不比他(她)差,为什么活不出他(她)的自信?这个疑问中,恰恰藏着问题的答案:一个人不是非要足够优秀、成就突出,才有资格自信;也不是不够优秀、不够完美,就得自我批判、自我羞辱。

当一个人把自信条件化的时候,他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信自信建立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而自卑的人在内心深处并不接纳自己,甚至对内在自我充满了怀疑与否定,他们需要通过外在的优秀去摆脱不良的内在自我体验,并相信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内在自我就会脱胎换骨。

自信的人则不一样,即便遭遇了不愉快的经历,他们也会客观地进行归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羞辱自己在他们的认知中,那个内在自我始终都是好的、被认可的所以说,真正决定自信的不是一个人优秀与否,而是他有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在自我,以及良好的内在信念。

两种内在自我与内在核心信念的差别,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每个人最初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特别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具权威的人,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很容易给自己消极暗示,在面临新局面时,首先会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应付,甚至尚未尝试就认定自己不行,继而不敢放开手脚,限制了潜能的发挥。

结果,就真印证了「我不行」的预言另外,遇到挫折,或是本身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也可能会让个体产生自卑感我们着重谈谈,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个体产生自卑感的影响当个体与养育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总是被持续地灌输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或标准,才能够获得养育者的认可或赞赏,而平时总是被养育者挑剔和指责,个体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内在自我形象。

现实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本是希望孩子能够上进一点、更好一点,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在表达的时候,父母却往往会误伤孩子:「这么简单的题,你竟然都会做错!」「你是不是记性不好啊?这个问题和你讲过多少次了,真不让人省心!」

在这些言辞中,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不够好,他们认为必须要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标准,才能扭转这种状态实际上,个体在这个时候就对自己的「不够好」和「不优秀」产生了防御,他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就开始拼命地努力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他会弥补上这个「窟窿」,并展示出一定的自信。

然而,这个「自信」是虚弱的,一旦中途出现失误,立刻就会让人退回到自卑的状态中为了维持这份优秀,他们需要持续不断地给自己施压遗憾的是,就算外在条件改变了,自卑者的内在自我,以及他们内心那个糟糕而强大的错误假设——「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有资格自信」,并没有随之改变。

因为这些早年经常被苛责的个体,即便成年后苛责他们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也会把这个人对他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过去那些言语上的批判和攻击,已逐渐成了一种内在的批判声音所以,想要通过外在的优秀去改变自卑,不过是徒劳,只有从内向外地打破,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自卑带来的伤害,比你想象得更复杂想要挣脱自卑的枷锁,就要先弄清楚,自卑究竟在哪些方面束缚着我们?记得第一次读到「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救」这句话时,我并不是特别理解句中所言,可在目睹了众多自卑者的经历后,才知道它并没有夸大自卑的危害。

狂妄的人觉得自己有狂妄的资本,可当他知道人外有人时,或许会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变得谦虚谨慎自卑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完全屏蔽了自己身上拥有的闪光点,只会盯着瑕疵与不足,就算你告诉他一件事情有 90% 的成功概率,他也会用那剩下的 10%,去掩盖所有的希望和可能。

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看轻了自己,否定了自己所有的长处和能力,认定自己不会有作为时,潜意识的能量会督促着他迈向那个自己早已设定好的结局,这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深谙自卑的这一危害,知道它会压制个体潜能的发挥,让人在怯懦中封杀多种生命体验与可能性。

但,自卑给人带来的伤害,仅仅于此吗?不,这只是从广义角度进行的分析真实的自卑者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扰,往往都是细碎微小但刺痛感又很强的,他们极少会沮丧地在咨询室里说:「自卑让我变得平庸,错失了成功的机会」。

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讲述类似这样的细节:「昨天开会,我说完自己的看法后,老板皱了一下眉头,很严肃的样子,没发表任何评议,就让下一位同事继续了……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心里很不舒服,总怀疑是自己说错了话,让老板对我有意见了。

」这些困扰才是自卑者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当细碎的问题叠加在一起,会严重耗损他们的精力通常来说,除了遭遇特殊的意外事件,人的情绪或心理很少会瞬间坍塌况且很多时候,人虽然能够经得住狂风骤雨的洗礼,却经不住日复一日的情绪侵蚀。

所以,相比「自卑会让人生走向平庸」这样的危害,我们更需要从细微的视角出发,去看看自卑情结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与伤害·自卑的危害 1:心理极度脆弱,抗压能力差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失败、受挫、失望、冷落、被拒等时刻,这些体验虽然不太好,却也难以避免。

对心理状态较好的人而言,很快可以调整过来;可就自卑者来说,哪怕只是轻微的不良体验,都可能穿透情绪的墙壁,冲破内心的防线,将他们的勇气和能量碾得粉碎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水平高一些的人,心理弹性也较好,能够平稳地应对拒绝、失败或压力。

自卑者由于自尊水平较低,对于拒绝或失败会产生更痛苦的体验,这一点可以在脑部扫描图像中得以证实同时,自卑的人很容易焦虑和抑郁,抗压能力较差,甚至会出现与压力相关的不良躯体症状,如高血压、免疫系统失调等主要原因就是,自卑者容易夸大负面反馈的影响,以及潜在后果,给自己反增了压力,觉得难以控制,继而遭遇更多的困难,导致自我评价变得更低,自尊水平也遭到进一步的损害。

·自卑的危害 2:阻挡积极的体验和信息自卑,不仅让个体容易接受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会阻挡个体获取积极的体验和信息,尽管这些内容有助于自卑者重建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加强情绪免疫系统然而,在被自卑包围的时刻,个体就算内心渴望这样的信息,也会做出拒绝或回避的选择。

当个体的自尊长期处于低水平时,羞耻感就会内化成自我身份的一部分,让个体对它习以为常对于负面的反馈,自卑者往往觉得心安理得,因为它验证了个体现有的自我评价反过来,如果有人给了他们积极的反馈,这些反馈必须要属于自卑者的自我评价的范围,才会发挥效用,否则的话,说了也没用,自卑者根本不会接受。

这就好比,一个女孩子总觉得自己难看,没有吸引力如果你称赞她「你很有吸引力」,她可能会礼貌地笑笑,却不会感到开心,因为这跟她的自我评价相差太大如果你换一种说法,称赞她「你今天穿得很漂亮」,她可能更容易接受。

·自卑的危害 3:消极地看待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性支持,虽然自卑者也渴望获得积极的反馈与肯定,但当他们被低自尊包裹起来时,很难接受来自亲密伴侣的积极信息,完全感受不到情感滋养,甚至会对这种评价感到不安。

自卑者会担心自己无法维持这样的评价,最终让伴侣失望,他们总觉得对方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不够好,就得不到对方的爱一位自卑的男士说,在跟异性交往时,对方称赞他细心、体贴,可这样的赞誉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每次听见对方这样说,他内心都隐隐地冒出一个声音:「她根本不了解我」「她不知道我多有糟糕」……结果,他就变得很冷漠,逃避对方给予的赞誉。

果不其然,对方最终向他提出了分手这样的结果,让男士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内在自我」就是很糟糕,不被人喜欢和接受可事实上,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卑的危害 4:不敢向人提出自己的需求T 女士在患病期间,收到了丈夫的一纸

离婚协议,身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打击,让她变得优柔寡断,很没有安全感她时常觉得,周围的女性朋友都比自己强,且这种自卑感还逐渐蔓延到了她的工作中T 女士是自由职业者,从事电商行业,她经常被大客户说服做额外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面对这样的情况,T 总是忍气吞声,可对方却变本加厉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敢提要求时,T 说她害怕失去合作者,让自己的生活没了着落实际上,T 的工作能力很强,不必太过发愁寻找合作者况且,她也从来没有向现在的大客户提出过要求,并不能确定结果真如想象中那样糟糕。

真正阻碍她的是极度脆弱的情绪免疫系统,她认为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带来拒绝、伤害和灾难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情结,只是面对这份自卑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沉溺在自卑的旋涡中不能自拔,有人走向狂热追求优越的另一极端,也有人勇敢地正视自卑,选择克服与超越。

显然,最后一种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不抗拒、不逃避,看清自己的优势,也接纳自身的不足,不求完美,但求成为完整的、内外统一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是走出自卑的核心自卑的人习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试图借助外在的优秀来弥补内在的自卑感,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

想要扭转这样的行为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接纳真实的自己。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