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跟我说自己不行,不敢做?哪怕我说就算失败也没事,去试试吧!可他就是一动不动!”“然后我看到他那畏畏缩缩的样子,心里就来气!”“最后揪着他的衣服领子,拉着他走了过去!不管他喜不喜欢!”这是一位妈妈的描述,说儿子班上的活动,在初选报名的时候,想逼“不爱表达”的孩子也去报名。
虽然在家里做了很久的工作,到了那里,还是打了退堂鼓看到别的孩子自信大方地表达再看看自己那个自卑的孩子,真的是又急又气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会陷入自我否认,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呢?一位心理学曾说:“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儿童与成人相比,处于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而在儿童之间,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外貌、体格的差异,兄弟姊妹之间的竞争,贫穷,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答案。
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道:“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比较黑一个比较白,出去别人都会说小孩比较在乎自己黑,可出去经常有人说,请问我该怎么处理?有什么好办法?”这样的场景也是我们常见的在外边,总是有很多大人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
“你家孩子长得真高!你看我们家的就不行!就是不长,唉……”“你看这个孩子真白,皮肤好,遗传了妈妈的,还是爸爸的呀?”……有的孩子好像很不在乎而有的孩子当时就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这跟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同感有关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好,在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认同和爱。
他们不会太在意,也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是经常被父母否认的,自己也是自卑的话那这样的对比会加深他们的这种负面评价会进一步否认自己所以,总结一下,这几个行为,更容易造成孩子自卑首先就是对比其次是父母过高期待。
另一个就是否认其实这几个行为是有关联的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就是把这些行为组合在一起我们看看这个情况,就能感受到那次我带小小鱼在商场里玩他想玩挖掘化石,于是就在那个店铺里玩旁边来了两个女孩,然后也开始玩了起来,妈妈在一旁看着。
没一会,妈妈就着急了“你要这样挖,不要一点点的,可以用力敲!”“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效率快一点,妈妈回家还有事”一个女孩用力地敲打着,挖开了一大块“你看妹妹,多厉害!”她跟另外一个女孩说“你这么小心干什么?不会坏的,总是这么胆小,还是姐姐呢!”。
我看到这个被妈妈训的姐姐在噘着嘴听批评而妹妹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妈妈又开始说姐姐了旁观的我们,能看到妈妈在对比着两个孩子,而且否认了姐姐的“小心”,觉得胆大的妹妹更厉害一些妈妈肯定是期待姐姐比妹妹更懂事、各种表现更好一点,毕竟是老大嘛!。
可这些行为,如果没有注意,只会造成姐姐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妹妹那样被妈妈认同和喜欢。
怎么办?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就好办多了上文中逼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妈妈,其实是拿孩子跟那些开朗活泼的同学对比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的孩子,所以想逼一逼可是孩子没有做到,自己又会气恼地训斥他久而久之,孩子会更怀疑自己的能力。
建议父母要发现孩子的优点,进行正面激励每个孩子都有发光点,请一定要相信这句话不爱表达,不爱参加活动的孩子,他们说不定喜欢阅读、思考也许喜欢运动,或者喜欢小动物,会照顾花草这些都是优点啊!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孩子去做,然后让他们感受到打击和失败,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自卑。
而那个在意自己肤色的孩子,因为承受着大人们的指指点点,所以会有压力妈妈可以跟孩子好好谈谈,我们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肤色的人都有,高矮胖瘦白黑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也不要害怕别人的言语对于那些善意的玩笑或者大人们的闲谈,我们可以不要太在乎,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就算你的肤色黑,妈妈还是很爱你呀,而且觉得挺好的。有了父母的鼓励和爱,孩子的压力会减少很多。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有可能被自卑困扰如果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对待,反而能激发孩子去行动,想着去减轻自己内心的自卑心理而这个行为就是追求优越感的过程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卑情结”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自卑中走出来,有的人反而越陷越深,将自己牢牢地困住。
如果父母一味地打击孩子,让他们失去行动的勇气,变得自暴自弃,最后往往会养出“问题”孩子他们会逃避学习,故意捣乱,获得一些关注或者其他方面的心理满足长大后也逃避现实,不想工作,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总是无所事事地混日子。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表。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他们给自己打分,比如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不擅长。周边的人怎么看我,我又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而这评价的结果,深受父母的行为影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