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华,今年13岁,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的学生,成绩优异阿华是传说中的“考二代”,父母都是学霸,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学习要求比较严格阿华小时候就是那个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然而,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他沉迷手机、玩游戏,开始跟父母对抗,为了不去学校他甚至用轻生威胁父母一开始他父母还能用些方法把他哄到学校,但没去几次,他就又不去了现在父母已经用尽所有招数,软硬兼施皆无效,就只好求助于我们。
我们在记忆重组干预过程中发现这类个案有这些共同特征: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出现异常规则是保证有序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些孩子除学习以外,其他的空间被无限地开放,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则变成“井”字形,“井”的中心是他的学习而现实社会中人的规则是“田”字形,我们的活动是有边界、有框架的,我们在“田”的几个框架内来回游动,进行自由探索,其实它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不同人的差别只是“田”字大和小而已。
无限自由是一个幻影,没有边界和规则是非常可怕的这些孩子的家长力量不够这些孩子家长在沟通中常常发现,其中一方没有力量,或者说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没有底线,在无限允许的过程中孩子其实也会比较恐惧,会一直寻找,一直试探。
到了青春期,这种早年的自我确认危机开始在这个时间段发酵,孩子不断地试探家长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结果发现真的看不到底,孩子就会变本加厉而且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边很少有关系要好的朋友,很容易被同学欺负等,容易被孤立。
在青春期,孩子开始要自我认同在认同过程中,如果同性父母跟他的联结很少或者没有力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挑衅、试探父母的底线到底在哪里那么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不上学,甚至用轻生要挟等,让家长觉得很崩溃、无力。
我们看到这类孩子在用这种超强的力量控制住了父母,让父母很被动从表面上看来,阿华的问题很多,但其实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在和父母的相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引发他的行为而出现了病理性记忆而事实上,和现在常来咨询的很多父母一样,阿华的父母都是很优秀的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更加的优秀,因此从小便会从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孩子,但其他方面却给了阿华另外一些影响。
由于阿华父母确实非常优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高人一等的心态也影响到了阿华阿华在班级不太遵守规则,所以在和同学的相处中,经常会引发一些问题阿华的父母日常工作很忙碌,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在学习上施压后又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从而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恶化。
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会更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尤其是对别人的眼神和评价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升高,越在意这个方面,就越会增加自卑感阿华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他又没有对应的处理方法,只会觉得在学校不好玩,然后逃离到游戏中、家中等,享受着剩下的愉悦感。
如果在第一次逃避,家长没有喊停,并且没有帮助他寻找根本原因及解决方法,那他很容易会形成习惯性逃避,遇到困难就跑,还会胡乱归因,“问题都是别人的,自己永远不会错”虽然孩子的情绪大都追求是快乐、愉悦的,但逃避却可能导致潜意识里的错误观念和感受,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行为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家长该怎么办?首先认识孩子的成长阶段对青少年来说是从孩子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间节点对家长来说,其实是一个力量碰撞的时间段有一些问题是在童年已经出现,只是在青春期凸显,会出现对抗,甚至用极端事件要挟,比如绝望后的轻生。
有一些孩子找不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唤醒了很多童年的病理性记忆家长需要知晓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想成为自己,而不是家长期望的样子孩子有想从家长保护下脱离出去的幻想,但又没有能力家长要把他当大孩子对待,保持距离,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包括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干涉等。
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边界范围首先,不能无限退让和原谅,其实这个过程是和孩子共同玩这样的游戏家长需要的是稳定和保持自己的边界,孩子是通过对抗的行为来知道家长的边界是什么其次,家长也不能无限想了解孩子的一切,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侵入感,这些都需要家长坚定守护的边界家长一定要有定力,才让孩子在不稳定、烦躁、恐惧时,能够感受体验父母的稳定青春期的孩子会从各方面模仿大人,尤其针对家长,如家长的情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处理危机方式等。
作为孩子来讲,青春期是相对敏感的年龄段,对外界的各种关系会很在意,而且很容易受到关系的伤害所以家长的以身作则需要是全方位的,不光只有在学习一个方面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
从阿华的角度来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责任区要有一个基本清晰的认知首先,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明白自己边界里,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其次,寻找与父母求同存异的沟通和连接通道,建立保护自己的小隐私和父母关心之间的桥梁,建立起自己权益与责任的边界,并学会向父母求助以解决自己边界内的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要明确究竟是谁在学习日常学习中,可能因为家长盯得太紧了,造成“学习是给家长在学习”的假象“孩子是为自己在学习”这一点可能常常被家长和孩子忘掉“在与其他人对抗时,毁的是自己”这一点让孩子意识到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不管父母多忙,一定要多跟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尽量不只限于学习话题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处理好问题的根源,更要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