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情绪的产生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1.相似性被嫉妒者跟自己越相似,人们体验到的嫉妒感越强烈这个相似,可以是关系(圈子)距离,比如亲朋好友、同学室友和陌生人;也可以是专业、职业领域的距离,比如医生与程序员;还可以是社会地位、阶级层级、权利高低的距离等等。
比如我们大抵是不会去嫉妒马化腾比自己更有钱,或者嫉妒迪丽热巴比自己更漂亮的反而,曾经的老同学忽然一飞升天、功成名就,同寝的室友某天浓妆艳抹、闪亮登场……则更容易让我们心里闪过一丝“不爽”之心2.自我相关(self-relevance)。
人们一般只会在自己看重的领域,或者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产生嫉妒有研究表明 [5],那些与个体相关程度较低的,虽有相似性,但也只能引起与嫉妒相反的情感———羡慕或为他人自豪比如你并不看重绘画这项技能,你的同事忽然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手自己高超的素描功底,你可能更多的会流露出羡慕和赞许。
但如果你觉得绘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并且自己从小潜心学画,那么此时就更有可能产生嫉妒情绪。
3.低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你越觉得自己没办法像对方那么「好」,就会有越低的控制感,也更容易出现嫉妒研究表明人们在嫉妒时通常伴有低控制感 [6]在嫉妒发生的过程中,社会比较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向往的东西被他人得到,。
自己却暂时无法得到的事实人们就会产生以下疑问:如果我们是相似的,那么我为什么得不到? 因此,当我们面临,如老板凭个人的喜恶对员工进行提拔,或是在抽签或博彩等,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境中“吃亏”时,会更容易发生嫉妒。
反之,如果是凭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比如考试成绩等,我们则更多地会产生“振奋精神”、“提升自我”的正面情绪
4.不公平性嫉妒中常包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凭什么比我们好”的判断,因此嫉妒与主观的不公平判断有关当嫉妒者认为他人的优势来源不公平时,他可能会产生“对方享受到的那些好处原本可能是属于我”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嫉妒者会对被嫉妒者产生强烈的气愤和怨恨,并且很快地转变为仇恨。
比如,发现同桌是靠作弊考取了高分,同事是靠“关系”获得了提拔,很可能会让我们仇视对方甚至采取行动攻击对方。
我们在嫉妒时,其实是在“自我防御”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嫉妒情绪的产生大多来源于嫉妒者本身的主观感受事实上,被嫉妒者通常是无辜的,嫉妒者也不会从嫉妒中获得任何好处既然嫉妒是一件如此损人损己,且常常被世人所诟病的情绪,为何还会频频发生呢?。
嫉妒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就毫无积极意义吗?其实不然//嫉妒的积极意义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输了一场球赛,你可能会沮丧、难过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如果你此时对获胜队伍产生了嫉妒,恰恰说明在潜意识里,你并不认为自己很差。
嫉妒情绪中的个体之所以处于“矛盾状态”,是因为“失败的社会比较结果(自己比别人差)”与“个体本身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之间发生了认知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嫉妒便成为了一种心理策略,用以平衡自我认知的矛盾具体来讲,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灵与身体一样,都存在着“
免疫系统”,以抵抗“外部细菌”的侵入一旦感知到心灵存在或即将发生威胁时,个体的“心理免疫系统”就会启动并保护其不受这些威胁的影响[7]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并失败,便是一种威胁它威胁了我们对自我的积极评价试想想,当一个人不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
价值时,他的心理状态还会健康吗?//维持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心理学家Tesser指出,“人具有维持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5],也就是说,每个人生来就有认可自己、积极看待自己的倾向一旦外部事件诱发个体对自我产生怀疑,自我会想方设法进行自我整合,使个体始终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象(self-image)[7]。
而以上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动化的,也即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在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自发地与外部消极事件展开搏斗比如你会发现自己在嫉妒他人时,常常不自觉冒出的念头有:①在其他方面拔高自己如“虽然他在学习上赢过了我,但我在打篮球上比他好呀!”。
②将失败归因为除自身能力以外的其他原因如“他不就是运气好吗?我要是有他一半的运气早就超过他了!”③从他人处获取社会支持如故意对其他人展示自己的友好或主动帮助他人,希望从他人口中获取夸赞④努力提升自我并企图达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或超过对方。
“我绝对不比他差,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下次赢过他!”⑤贬损或攻击嫉妒对象包括破坏对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名声等间接攻击,以及辱骂、找茬、讽刺和针锋相对等直接攻击可见,嫉妒是一种复杂且多面的情绪嫉妒时的。
心理防御要么是通过抬高自己,不断洗脑让自己觉得“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差”;要么则是通过贬低他人,找别人的毛病,来补偿和防御自己的不足和自卑//正视自己的情绪似乎于己于人,嫉妒都算得上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情绪嫉妒他人使我们陷入自我挣扎,甚至变得面目可憎;而被他人嫉妒也常常让我们遭受
无妄之灾,受尽委屈甚至当嫉妒他人时,我们也会试图不断地弱化、抑制、掩饰、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即便它是如此的不招人待见,我们也应当庆幸:当我们还会嫉妒时,至少证明我们还在与那个“消极的自我”作斗争,我们还在努力地维护自尊,还在相信着自己有更好的可能性。
弗兰西斯曾说:“嫉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应当受到鄙视”但其实,值得被鄙视的并不是情绪本身,而是不愿意正视情绪的我们我相信,当人人都能坦然相待这位嫉妒君之时,嫉妒将并不丢脸,被嫉妒也并不可怕作者 | 蘭童鞋。
编辑| @硬糖酸梅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参考文献[1]吴宝沛,张雷. (2012).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
心理科学进展,20(9), 1467–1478.[2]Miceli, M., & Castelfranchi, C. (2007). The envious mind. Cognition and Emotion, 21(3), 449–479.
[3]王晓钧. (2000). 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心理科学, 23(3), 38-41+73+126.[4]王晓钧.(2002).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心理学报(2), 175-182.
[5] Tesser, A., & Collins, J. E. (1988). Emotion in social reflection and comparison situations: Intuitive, systematic, and exploratory approa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5), 695–709.
[6] van de Ven, N., 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09). Leveling up and down: The experience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 Emotion, 9(3), 419–429.
[7] Gilbert, D. T., Giesler, R. B., & Morris, K. A. (1995). When comparisons ari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2), 22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