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这样也行?(没有怜悯的世界什么意思啊没有怜悯的世界什么意思呀)没有怜悯心的人,是无能的人

巴瑶族的孩子们&隽 作品我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酷和优越,而给予同情心这件事,既不酷也不优越,甚至有点迂腐人人都想显得比别人聪明,总是急于否定别人的不幸,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了但这其实一点都不高级,是极其无能的表现。

没有怜悯心的人,是无能的人by 荞麦

很小时候,我生活在乡下,有一年发水灾,来了很多流浪乞讨的异乡人那个时候我们村也非常贫穷,遇到来乞讨的人,也觉得很难办一般情况下,如果讨钱,那是很为难的但如果是讨饭,则会尽量施舍,盛一碗饭,或者给两个馒头。

这几乎是民间救济最基本的准则:钱,没有饭,一定要有完美的场景是:有些讨饭的非常识趣被天灾逼得平时的勤劳人要出来讨饭,已经内心惨痛颜面尽失,却还要维持最后一点自尊,给肉给菜都是不吃的,只吃最基本的可以果腹的主食。

这样的话,施舍的人也更加难受了,同情心更甚,觉得自己的施舍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够完美的场景是:饥饿的人会偷田里的西红柿或者黄瓜这种能吃的东西有时家中没人,也在门口张望,惹人担心虽然最终这种行为也被原谅了如果偷什么吃的被抓住了,被偷的人家还会塞给他两个馒头。

“为什么要偷呢?”这样的抱怨也不是没有但或许是因为淳朴的民风,大部分还是会想:“毕竟是太可怜了”大概是听闻本村民风善良,来乞讨的人更多了其中很多人,看上去特别可怜,但讨的是钱,有些甚至都不是灾民久而久之,村里人开始不耐烦,见到乞讨的就狠心关门,慢慢的,乞讨的人也就不来本村了。

我同情心的死穴是老人但凡在街头看到老人乞讨,我是一定会给钱的公司旁边地铁口有个沉默的老人,不说话,只是坐着,一种被绝望感笼罩的衰老和贫穷,经过给钱的人很多后来有一天出了个新闻,是讲一个乞讨老人去银行存了一万块钱的硬币。

虽然跟这个老人没什么关系,但自从有了这个新闻之后,给他扔硬币的人少了很多最近的新闻是关于一个女人,在丈夫离开之后,独自抚养两个生着肾病的小孩,这两个小孩并非她亲生是爱,或者是她过分强烈的怜悯之心,令她负担起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重任。

儿童节的时候,她在超市偷了一本《三字经》和一只鸡腿,只偷了一只,因为“只是给小孩吃我自己不吃”可以想见,这则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大面积的同情,很快人们就进行了捐款或许就是因为捐款吧,事情开始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有人说她曾经也偷过白糖,于是有人说她其实是惯偷,根本不值得怜悯而她自己则说之前从未偷过东西接着就是听说这位母亲获得了30万的捐款,有人说:“我工作一年也拿不到十万,她竟然靠偷东西获得了30万”舆论很快分成两派,争吵不止。

这就是同情心奇怪的地方,它摇摆不定,非常脆弱虽然它是一个美好的品质,但其实人类一直想要克服它的泛滥,因为同情心的背后是羞耻感人类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是天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不会游泳也要跳河去救陌生人的原因。

当看到同类的凄惨情景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仿佛自己是有罪的所以此时,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部分人为之感到伤痛,想给予帮助来平衡这种愧疚;另一部分人却想克服这种愧疚感,拒绝承认这跟自己有关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比这个母亲更为圣洁的人了。

她抚养两个不是亲生的孩子,而且这两个孩子还都有非常难办的疾病,丈夫离开了,她孤身一人为之受难,收废品、借债,给孩子治病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行为太过利他了,这其中甚至一点点的自私都没有这反而导致了人们内心的反弹:真的有人这么无私吗?真的有人这么高尚吗?。

后续的争论,都是这种反弹的结果有些人咬死:“总之偷窃就是不对”还有人说:“其他还有很多凄惨的人,都没有去偷鸡腿,也没有接受社会捐助”其实说这话的人,并不一定真的认识什么是更凄惨的人,只是想象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再悲惨也不影响别人,不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想通过这种近乎无理的想象,来消解此时的不适感这种心情我其实都理解这是一种反抗就像有人如果在你眼前淹死而你没能施救,人类会有一种自救机制,告诉自己,这都是他自己的错:“他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要去游泳呢?”就像欧洲难民问题一样。

难民刚刚开始涌入时,欧洲人民被同类的受难震惊了,敞开了国门之后出来更多的报道,比如女生被难民强奸之类,被大肆渲染,是因为人们不想再承受了欧洲人发现要承受这么多难民,是极大的考验,于是防御心理很快起了作用,开始更多倾向于把难民想象为可怕的、具有攻击性的人。

欧洲本来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大本营,但欧洲的难民事件却遭到了国内网友几乎一致的嘲笑:欧洲经济低迷,自顾不暇还去帮助别人,简直是作死这样的心理,在网络上蔓延当大学生登山死掉的时候,人们说:“不专业还去登山”当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时,人们说:“穷人干吗要生那么多孩子。

”当一个女人被丈夫暴力致死时,依然会有人说:“她为什么不逃跑?她为什么要嫁个这样的混蛋?”这种心理机制,减少人们对于同类凄惨命运的愧疚,也保护自己,让自己觉得:“这都是他/她自己的错只要我不犯错,同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同情变为敌意,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中间没有过渡只要有一两个因素作用,人们就会想放弃同情心,这很正常但像现在这样,大家自豪于同情心的失去,对自己的冷酷充满优越感,也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或许与整个社会的气氛有关。

当人们普遍乐观放松的时候,会更有同情心而当人们紧张、多疑、焦虑的时候,对同情心的克服很容易就会过度,导致变成了恶意人们开始对不幸视而不见,甚至过分丑化悲剧,或许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悲观,就像现在对弱者普遍的恶意。

“你弱你有理?”几乎变成一个热门反问了这种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之所以要对弱者如此苛刻,投射诸多恶意的想象,只是因为人们太害怕自己在这个社会里变成弱者了,所以千方百计要证明:他们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跟我没有关系,反而拖累了我呢。

但事实是:贫穷和弱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从来不是追求的结果没有人会去追求贫穷,陷入贫穷更多是命运,是社会结构导致的,这其中所谓的懒惰只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这些人都有一个天真的设想:人人都勤劳努力,所以就不会有贫穷。

这只是一种无知你之所以站在某个社会中间阶级,正是因为有人被你踩在了脚下,而对这些人施以怜悯,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追求酷和优越,而给予同情心这件事,既不酷也不优越,甚至有点迂腐人人都想显得比别人聪明,总是急于否定别人的不幸,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了。

但这其实一点都不高级,是极其无能的表现可以这么说,越无能的人,就越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同情心的缺乏,久而久之,会变成一种病态就像为了孩子高考,而想杀掉小区里所有青蛙的母亲一样,简直演变成了一种疯狂对他人的极度无视,对自己的过分重视,眼中只有自己,对所有利己事件都振振有词,这样的人,多半自己也很不幸,不管有钱没钱,都生活在一种不健康的焦虑中。

我们跟他人之间,不管怎么区分阶级、国籍、贫富、性别……但本质上我们都是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之间的联系,比你想象的要紧密得多想把他人的不幸隔绝在外部,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学习的,恰恰是尽可能去体会别人的痛苦,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尽可能去怜悯别人,珍惜自己的同情心。

毕竟人生漫长,终有一天,你也会希望别人温柔待你作者介绍:荞麦,「一个」App作者微信公众号:郊游(qiaomai-chen)扫一扫,关注她↓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