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莫斯科当地时间9月16日,中国作家余华凭借长篇小说《兄弟》获得了第20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最佳外语作品奖这是当今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之一,以托尔斯泰居住了一生的庄园命名余华成为继帕慕克、略萨、奥兹等文学大师之后,第一位获此奖的中国作家。
颁奖现场,余华以视频的形式发表了获奖感言《兄弟》是一部跨越四十年的平民史诗,小说中的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的故事映照着每一个在时代巨浪中沉浮的普通人在首次出版十七年后再度摘得国际大奖,足见《兄弟》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被这部小说吸引,边读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近日,作家余华和法学教授罗翔等人相聚一起,围绕《兄弟》这部包罗万象的宝藏小说,展开交流分享。
对谈现场照片回忆创作过程:直面写作中的困难,一鼓作气写到底回忆起《兄弟》的创作过程,余华最感慨的是,他努力做到没有任何回避,一鼓作气地写到了底年轻时,余华学习到的写作技巧是,碰到写不好的段落,可以用“半年以后”“一年以后”绕过去。
当他作为一个作家逐渐成熟后,便希望自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像托尔斯泰一样,正面迎击叙述中的困难“《兄弟》对我来说,是一部篇幅那么大,却没有‘半年以后’的小说”这部毫无回避的长篇力作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小说上半部中宋凡平惨死,社会中的法治一旦失序,人性中的邪恶就会无穷无尽地释放出来,而在下半部中,余拔牙、王冰棍等人一夜暴富后陷入的极度空虚,以及因此做出的种种荒唐举动,也许真正的幸福不是物质上的极度富裕,而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人性的扭曲,时代的荒谬,个体的选择,都浓缩在了这部小说中分享创作感悟:写《兄弟》的时候,是一个病人《兄弟》是一本让人又哭又笑的书,尽管书中的人物命运令人唏嘘落泪,但余华幽默的叙述却让人忍俊不禁余华讲道,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剧场,所有人都置身其中,如果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并非只有台上的人有份,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这个社会中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享一份,丑陋的东西我们也有一份”他分享,“写《兄弟》的时候,我是一个病人我写下这个社会中的弊病,即使我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甚至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也会有一份”正如鲁迅,人们都认为作为作家的他是“医生”,但余华却敏锐地指出,“鲁迅根本不是医生,鲁迅就是一个病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病人。
”他观察到,当今社会中总有人将自己置于监督和批评的角色,认为一切社会问题都是他人造成的,而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这就好比后面的海浪批评前面的海浪把村庄给淹了。”
讨论精神内耗:写作就是精神内耗,已经内耗40年了在余华的小说中,李光头和宋钢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并因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李光头是个没心没肺的“无赖”,却过得逍遥自在;宋钢却总是瞻前顾后,思来想去,活得非常疲惫。
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说,宋钢是个“精神内耗”严重的人谈到这个词,余华将精神内耗类比为写作的过程,“写作就是在寻找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内耗也有积极的意义“内耗就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不内耗的话,寻找出口的动力就没有了。
”余华表示,“通过不断内耗,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多么宽广我不去写作,我就无法知道我能够写下这么多的人物”余华幽默地安慰处在精神内耗中的年轻人:“写作就是内耗,我已经内耗40年了不用担心,会走出来的”。
谈及创作动力:心中要有光,寻找人性中的美好尽管《兄弟》中充满现实的荒诞和命运的残酷,但也同样闪耀着人性的温度和爱的巨大力量李兰与宋凡平的爱情、李光头与宋钢的兄弟之情,都令读者感动不已谈及此处,余华也不禁动容。
他讲到,驱使他完成这部小说的就是这种人性中美好的部分,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两个品质一是幽默感,二是有同情和怜悯之心“这好比是你在暗夜里行路需要有光一样,假如没有那束光的话写作就无法往下走,我一直在寻找这种美好的东西。
”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郝薛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