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学到了吗(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人本孤独是什么意思)心理培训: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上)

人际孤独和自我孤独,人际和自我孤独是更易被体验到的孤独,受存在孤独的潜在影响,有自身的表现和其他根源人际孤独和自我相互作用,自我认知影响人际状态和感受,人际状态也反作用于自我认知,故不对二者进行分隔从社会角度来看,自我及与与社会关系的认知误区,从社会治疗学家的角度看来,孤独的主要原因在人类对自我的误解,人类把自己从社会历史中分离出,认为“‘我’是最真实、最根本的”,而社会生活和历史隔离于自身之外,它们决定和限制着自己的生活,孤独由此而生,忽略了“自我概念的出现是以社会、历史的活动为基础的”这个现实,即自己与他人一道是自我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对孤独的改善则可从对自我和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中得到启发:意识到自我的建立是自身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自己与他人一道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个体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与社会的联结,在改善自身处境及社会关系上,也因这种“一体性”不是孤离无援或者无助和被动的。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需要层次角度理解——需要不满足及消极感知:马斯洛在自身需要层次理论上,将孤独感归于归属与爱的不满足中归属与爱是个体的重要需要,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与接受两方面,若不能满足,个体则会感到对关系的缺乏及由之而来的孤独感,因而会渴望建立一种关系和位置,来确立自己的归属。

他认为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传统社会的瓦解、家庭活动的分散化和持续的城市化使新一代人变得没有或缺乏根基,忘记了对归属的本能需要,导致关系建立和归属满足的缺失所以,训练小组、专门社群等群体组织通过对归属的满足可起到重要作用。

许金生也认为“孤独感与需要满足状况密切相关,但他认为自我实现之下任何一种需要未得满足时,人都会有孤独感,自我意识对这种不满足状态的进行感知和消极理解”摆脱负面孤独要消除过强的自我意识,唤醒“大我”,升华为“存在性孤独感”,即“超越周围环境,又与周围环境有一种融合关系”的状态。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大概方法有两种——人际交往;将独处升华为孤独感较弱的状态升华有效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三要素(智慧力、意志力、道德力)三者越强大且平衡,交往越易达到通心,个体自我意识会得到消散,与周围的融合感也更强;非交往状态下,个体越能积极应对,如采取艺术形式表达孤独,使其在创作中得到升华。

他的这种解释和探索也同时提出了存在孤独中基于“自我意识”而产生不良孤独感的改善启示从自我角度切入——自我深层次存在和外界要求:罗杰斯将孤独的原因归于两方面,更深层存在和他人个体从成长的过程中,为获得爱和赞赏,将各种外在标准内化,并压抑自身情感和表达,对事物和自身的评判标准也由内在转为外在,与自身缺乏真实沟通,个体心理和社会问题就在不和谐中产生,包括孤独感。

而外界标准有很强的不一致,“虽然有些人赞同这种虚假外表,但是其他人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所以这是一种给个体带来不确定和不安全的生活方式从其观点进行延伸理解,个体对自身真实感受和表达的疏远和不接纳,对外在标准的过分强调,使个体对自身难以把握,无法明确自身需要,进而与自我产生疏远和不自信,使个体难以建立与自身真实感受相联系的外在支持:一方面是对自身的疏离,另一方面间接导致对外界的疏离。

这是同时产生自我和人际孤独的过程这点看来,对于自身经验的重新认识和接纳成为摆脱消极孤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从时代角度切入——空虚、文化屈从和不良应对:从罗洛梅的理论“看来,孤独与空虚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当对自身需要和感受不清晰(空虚),及社会巨变带来外在困惑时,个体就会去寻求他人支持。

这种支持对空虚感的填补和冲突的解决是否满足在外在体验中则表现为孤独感是否出现以及其强度他提出孤独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现代与之前的区别在于:现代人对抗孤独的防御措施僵化的多,也更具强迫性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对理性、一致性和机械学的强调。

近段历史中,西方追求以精确数据和自动化使环境可控,并取得显著成果,整个社会也依赖于这些标准方式其结果一方面,人们更需要以外在标准和一致性定位自己;另一方面,对外在的过度重视和依赖使人们忽略了自身内部资源和力量;通过以上过程,人们关注和对待内在问题的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而对于孤独的反应方式也更僵化和强迫性。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假如人们不过分依赖外在,生活和思想模式更具流动性,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资源和力量,那么,当感到孤独时,“他会被掷回到内部资源和力量中”,这正说明孤独的积极意义——给予个体提供发现新的反应模式、发现自身力量和创造力的机会。

而现代人很难发现这一点,则在于我们以“舒适的温暖”、融入群体、强调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暂时摆脱内在孤独未完待续……(节选自《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CPSH2011)978-1-935068-27-3[gf]a9[/gf]2010 SciRes.)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