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热点

你快乐吗?帮你认清快乐的本质

一、世间快乐的本质

世间任何人,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也不论是何种身份,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和快乐,为此而不断地奔波忙碌。不仅是人类,我们看得到的动物也一直在忙于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可以说,得到幸福是所有众生的共同愿望。

我本人也曾努力寻求世间的幸福。不过学习佛法后,逐渐认识到世间的幸福并不可靠,它短暂虚幻,终归破灭。

佛教中讲,人生有三大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感受的每一种快乐,都在不断变化,虽然当时感觉很开心,似乎幸福的生活拉开了帷幕,但很可能这份快乐正悄悄酝酿着痛苦。所以,世间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坏苦”。

后来我逐渐发现,值得每个人追求的是出世间的快乐,它是一种真实的快乐。

出世间的快乐不依赖于外物,是从内心获取的,所以比较容易得到,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心;相反,如果要依靠外物得到快乐,首先不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也容易失去,即使没有失去,也会变来变去,整个过程都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不过如今的人非常关注外部世界,却很少关注内心,这一点是很可惜的。

二、思索生活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0世纪是一个弥漫着硝烟的世纪,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很多人生活在血腥中。21世纪算是比较和平的世纪,更重要的,它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早上睁开眼睛,打开电视、iPad或手机,全世界的新闻就全部呈现在面前,“哦,这个国家发生了地震,那个国家发生了水灾,那个国家的一架飞机掉到海里了,那个国家爆发了内战,多少万人无家可归……”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事顷刻间就全部知晓。

在这种情况下,跟自己的思想、行为相背离的信息,每天也在冲击着人们的内心。

美国有一位未来学家这样说:“人们现在得到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资源,反而可能带来危害、成为染污,让人迷失方向、无法抉择。”确实如此,我们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有多少对提升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有帮助?这方面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感兴趣的一些事物,表面上很吸引人,但却可能让人的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边缘化和低俗化。

早在8世纪,印度的寂天论师就说过:胜义谛不是凡夫的行境,凡夫能了知的只有世俗。意思是,凡夫人不具备甚深的智慧,凭感觉和喜好而追求各种事物,但并没有触及世界的真相。比如很多人看到广告中大肆宣传的产品,就立刻萌生购买的欲望,但这些事物不一定有坚实的意义。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也说:“我们庸俗的感知只涉及庸俗的现象。”

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对现代生活失去了信心,成了悲观主义者,我只是想唤起大家对生活真实意义的思索。

三、人生苦味

今天的讨论的主题是“快乐人生”,但是这个世间的人真的快乐吗?从各类媒体报道看,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不少痛苦,不论孩童、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就孩子而言,他们中的有些人上学期间常常遭到其他同学的欺凌,身心都感受很多痛苦。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屡见不鲜。既要背负学习的重担,又要承受他人的歧视、欺负,对于这些孩子,快乐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年轻人快不快乐呢?有些非常快乐,但大多数年轻人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巨大重负,需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有甚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个别人承受不住压力,甚至选择了自杀。

今年7月8号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如今日本男子中,约有一百万宅男。日本人口并不多,而宅男、宅女却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人不愿与人沟通,白天睡觉,晚上看漫画、上网等等。这种人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据说有个年轻人三年中没有跟任何人交往,一直待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不做其他事。他的父母只有看到房间灯亮着,才会有一点欣慰:“哦,我们的孩子还活着。”这样的年轻人快乐吗?肯定不快乐。

再说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生如夕阳西下,他们不再拥有年轻时的精力、美貌和地位,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种种衰相,内心也常常陷入寂寞与失落的状态。

由此可见,世间的人难得有多少真正快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痛苦。

四、苦因不在外面

对于痛苦,一般人往往将其归咎于外在原因:我的钱财不够多,我的名声不够大,我的权位不够高。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得了很大的名声,拥有了很高的位子,痛苦也许更严重。

纵观世间,很多坐拥万贯家财的人,真的就快乐吗?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常常很苦恼,由于微软的运营消耗了他的大量精力,导致他经常不能陪伴家人,这让他感觉痛苦。

与之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拥有丰裕的财富、显赫的名声等,但是内心却常常陷入痛苦。

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信仰、智慧和悲心,即使物质条件有些匮乏,内心却可以非常快乐。

藏地历史上有一位大修行人叫米拉日巴,可以说是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流浪汉,但是他口中却唱出很多洋溢着欢乐的道歌。这些道歌表达出他内心的喜悦,同时也使得无数人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并最终找到快乐。其实一旦内心得到开发,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种喜悦。

五、三种人的快乐

印度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世间有三种人:上等者,依靠利益众生而获得快乐;中等者,希求后世的快乐;下等者,希求今生的快乐。

这其中的第一种人,心中有种信念——“我要利益全世界的人,乃至所有动物,我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承受工作的压力、身体的劳累等等,内心不会有很多痛苦,因为利他心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够带来快乐。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不断传播,如今成为很多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不过日本佛教徒中,有多少是这里所说的上等者?恐怕不是很多。

第二种人,对来世很关心,希求来世的快乐。在藏地,大多数人虽然也关心今生,但更重要的,他们会想“我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不要堕入三恶趣”,所以他们会将财富、时间等资源更多地用于营办来世的安乐。这类人今生中即使工作比较忙、生活有些枯燥,但依然会活得很开心。

第三种人,追求今生的快乐。日本民众中也许这类人比较多,不仅是日本,就世界范围看,希求今生快乐的人也占大多数,他们听到“来世”“出离轮回”时没什么感觉,而对今生的相貌、身体、生活非常关心。

当然,追求今生快乐,在佛教中也是允许的,不过人生非常短暂,仅仅追求这种快乐并不值得。

我前段时间去非洲,了解到那里很多国家的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日本的医疗条件比非洲先进很多,国民寿命更长些,不过即便长命百岁,一生中事事顺利,也不过短暂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因此应该关注更长远的未来。

结语

日本禅师池田大作曾说:“掌握了哲学,就等于在心里燃烧起一个太阳,以后将是以哲学照亮、开拓黑暗人生的时代。”佛法可以说是最甚深的哲学,如果大家能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就会逐渐明白心的奥秘,对内心有一定的把握和感悟,由此人生会变得快乐,外在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