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一篇读懂(独出前门望野田后一句独出门前望野田还是独出前门望野田)白居易《村夜》: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欢迎您的光临,玲子为您讲述诗词里的故事人生前言:“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振羽,至有情味”,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仿佛情景再现,又想起了小时候初秋的夜晚灯下,和妈妈一起把早熟的芸豆角穿成串,挂在窗外的屋檐上,那是妈妈为来年播种留下的种子,窗外月色如水,秋虫在草丛里此起彼伏地鸣唱。

可是,这样恬淡的秋夜,在妈妈过世后,却再也不复存在了,此后经年,我从不在秋风起时回老家,我怕听到秋夜的虫鸣,怕见到秋夜的冷月可能,这就是境由心生吧,本是一样的秋夜,在不同的时候却给予我们不同的心境,读白居易的《村夜》,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曾有过。

只是,和我的故步自封不同,白居易能能够从暗夜里寻找光明,走出孤寂和伤感,从而匠心独运,写下这首能够抚慰和治愈心灵的小诗。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白居易《村夜》简译:秋意泠泠,寒蝉凄切,被霜打过的秋草苍茫一片,秋夜寂寥,村庄里没有行人的足迹我踱出屋门,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的田野,在朗月的映照下,荞麦花如雪一样洁白。

赏析:这是一首独具匠心的小诗,通过前后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诗人彼时心情由黯淡到明亮的转换过程,清新恬淡,充满诗情画意“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此诗前两句写乡村秋夜的寂寥凄清,是暗景描写首句交代时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节向晚,被寒霜浸染过的秋草已经变成了灰白色,草丛里,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窃窃私语。

次句写出诗人所处的地点,夜色苍茫,空旷寂寥,行人绝迹,没有了白日里的人来人往,夜幕下的小村庄陷在一片岑寂之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的寂寞缘自来日无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的孤寂缘于“空游无所依”。

而白居易这个秋夜所有的孤独和寂寞,既来自失去至亲后的心无所依,更有对前途未卜的种种担忧,可谓愁肠百结,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写愁绪,不言孤寂,但他所有的落寞和寂寥,却又分明都写在了这秋夜无限凄凉的夜景里了。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后两句是此诗的反转,也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眼生明亮,心生欢喜暗夜令人生悲,极目远眺,诗人的视野由昏暗的村庄转向广袤无垠的田野,月色朗照,一望无际的荞麦田在皎洁的月光下莹润如雪,让人心情愉悦。

这景色是如此的辽阔壮观,和前面昏寂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得令诗人心潮澎湃,一时物我两忘,唯有惊喜和感叹逝者如斯,不论是好是坏,逝去的岁月都难以挽回,谁也回不到从前,与其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还不如卸下羁重轻装前行。

而白居易就是拥有这样乐观的心态,暗夜里也能寻找到光亮的方向,一如此后遭贬江州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后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贞元十六年,27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6年后又考取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再次及第,先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和左拾遗之职为报答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白居易极尽言官之职责,不仅频繁上书言事,还写下了许多如《秦中吟》一样的讽喻诗,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白居易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彼时的他踌躇满志,可正当他想在zhengzhi的舞台上大展宏图时,母亲的突然故去,却让他不得不离职丁忧这就意味着,三年守孝期满后一切都要重新来过,重新考核,等待新的任职,只是,世事无常,时局多变,谁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呢?。

一面是失母的伤痛,不思量,自难忘,一面是对前途的忐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以说,这三年对白居易来讲,就是折磨和煎熬这首《村夜》作于元和九年(814年)秋,是其为母守孝的最后一年,此诗通过描写秋夜景色的前后变化,即抒发了彼时孤独寂寞的心情,也写出了对来日可期的美好展望,匠心独具,读来令人心生温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