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诗篇千余首,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诗歌想象大胆瑰丽,语言不拘一格,浑然天成,尽显飘逸豪放的“诗仙”风范李白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宝库的瑰宝。
特别是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清新脱俗,飘逸自然,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首李白的七绝名篇——《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只有4句,却连用了5个地名,构思精巧,令人叫绝!。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诗是李白的早期作品,写的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时看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表达了思乡之情诗词大意是:峨眉山前,半轮秋月高悬,水中的倒影,随着平羌峡的江水流动。
夜间乘舟,沿着清溪向三峡出发,故乡的人、故乡的月,再见不到了,小舟直向渝州而去。
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此写秋夜半轮残月高挂于峨眉山巅,月影、山影倒映江水之中的景象前句写天上,后句写地下;前句写静态之景,后句写动态之声由此,一幅秋夜山水残月图便活然而现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三峡勾勒出一路溪清峡多的水景,再用千里蜀江中随水而流、伴人而行的月影串联起来,连用“发”、“向”、“下”三个虚字,形成一股顺流而下的气势,便觉声情格外流畅隔山隔水,月是夜夜可见,友人却不可时时再见,依依不舍之情,惦念之心,仅以“思君”二字点破,绝不多言,给人留下的印象却一直萦绕心头。
这首诗一共28字,寥寥四句,却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这个特点一望即知一般来说,一首诗中有如此密集的同类意象,很容易造成意象堆垛、意脉滞碍的缺点但是李白的这首诗却没有这样的毛病,清人赵翼评价:“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以模仿也。
”那么,为何李白此诗能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呢?明人王世贞说:“此老炉锤之妙”意思是,这是李白字斟句酌,推敲而来清人宋顾乐则意见正相反,他说:“此诗定从随手写出一经炉锤,定逊此神妙自然”意思是,这首诗一定是妙手偶得,如果是推敲得来,反而逊色了。
考虑到李白挥洒自如的创作方式,此诗又是其早年所作,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月是故乡明”,李白以蜀人自居,峨眉山月就是其故乡明月,当然在他心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当他登舟离蜀之际,举头望见峨眉山头那半轮明月,低头又见月影随着江水滟滟流动,恋乡之情溢于言表“峨眉山”与“平羌江”虽是地名,但在此处却都是眼前景物即“月”与“江水”的修饰语。
“清溪”当是平羌江边的一个渡口或驿站,即诗人的登舟之处诗人夜发清溪驶向三峡,沿途两岸之山越来越高峻险峭,天上的半轮明月终于隐没不见,于是逼出感慨万分的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三峡”、“渝州”三个地名分别是诗人此行的始点、中点与终点,它们散落句中,伴随着诗人的行踪相继出现,充满着动态之美,毫无堆垛之感。
所以说,此诗是一首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的好诗,而并非刻意安排、多方锤炼而成。
陆游有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峨眉山月歌》就是青年李白妙手偶得的一首好诗,它基本上是不可重复的即使李白本人在多年之后,重写同样的主题,也未能成功,就是明确的证明大家对这首《峨眉山月歌》评价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