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真没想到(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5以德行仁心悦诚服

《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5以德行仁心悦诚服题文诗:孟子有曰:以力假仁,能霸诸侯,霸必大国;以德行仁,而能王者,王不待大,汤七十里,文王百里.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诗经有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又曰:倘仁则荣,不仁则辱;今其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受辱,莫如贵德,而尊士也,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也,明其政刑.虽大国

也,必畏之矣.诗经有云:迨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之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国家,谁敢侮之?真情所至,至归心归.国家闲暇,今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诗

经有云:自求多福.太甲有曰:天之作孽,犹可违避;自己作孽,不可活逭.情通有无,仁通天人,仁者人爱,恶必招灾.【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1。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2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3之服孔子也《诗》云4: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5’此之谓也”【译文】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

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

”【注释】(1)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两句都承上省略了主要动词“王”字;如不省略,则为“汤以七十里王,文王以百里王”;二动词“王”皆音wàng(2)赡:足(3)七十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通称为“七十子”(4)《诗》云:所引诗句在今《诗经·大雅·文王有声》(5)无思不服: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逢彬按,这句和“无往不复”类似,其中“思”是动词这一格式可归纳为“无V不V”《毛诗》郑玄的笺说:“心无不归服者。

”有些注本和古汉语虚词著作将这一句的“思”认定为助词,恐非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1。

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2: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4今此下民5,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译文】 孟子说:“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无上荣光;如果不行仁政,就会招致屈辱。

如今这些人,害怕受屈辱,却依然处于不仁的境地;这正好比害怕潮湿,却依然处于低洼之地一样若真害怕受屈辱,最好是崇尚道德而尊敬士人,让贤人居于高位,让能人担任要职国家既无内忧外患,趁着这时修明政治法典,这样即便是大国也会害怕它了。

《诗经》说:趁雨没下来云没起,桑树根上剥些皮,门儿窗儿都修理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孔子说:这诗的作者真懂道理呀!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注释】(1)刑:法(2)《诗》云:以下诗句见《诗经·豳风·鸱鸮》。

(3)彻彼桑土:彻,取桑土,桑根;这里指桑根之皮,可作绳索用(4)绸缪:缠结;缪,音móu牖户:牖,窗;户,门巢之通气出入处(朱熹注)(5)下民:百姓,人民;站在天的角度,故称下民(诗经原文:今女下民;女,汝。

)【原文】“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1,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2《诗》云4,自求多福’《太甲》5曰:天作孽,犹可违6;自作孽,不可活7’此之谓也”【译文】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

祸害和幸福没有不是从自己那儿找来的《诗经》说:永远要和天命相配合,自己去追求更多的幸福’《太甲》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注释】(1)般乐怠敖:般乐,快活;怠,怠惰;敖,同“遨”,出游。

(2)自己求之者:从自己那儿获得的;自,从;己,自己(3)《诗》云:以下诗句见《诗经·大雅·文王》(4)永言配命:永,长;言,词缀,无实义;配命,说我周朝之命与天命相配(5)《太甲》:《尚书》篇名,今已亡佚。

(6)违:避。(7)活:《礼记·缁衣》引作“逭(huàn)”;逭,逃。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