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落魄癫狂,晚景凄凉,徐渭提起画笔,藏起了悲伤!邢菲身穿绿色抹胸高开叉长裙,一双美腿若隐若现,撩人心弦

徐渭,一个“云水天长”一般的名字,却与“落魄”、“癫狂”作伴,拿痛苦浇灌自己的开挂的一生……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

三次结婚,四处帮闲,

五车学富,六亲皆散,

七年冤狱,八试不售,

九番自杀,实堪嗟叹!”

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简单数字,独特一生,落魄狷狂,斑斑血泪。他自己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

(1521年—1593年)

生活于明朝中期,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别号青藤道士、天池生等等。诗人、散文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军事家、杀人犯、行为艺术家。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是一个艺术天才,一个怪杰;又是一个疯子,是中国的梵高!

徐渭“履历表”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他三个月大时父亲病故。

四岁时,二嫂杨氏去世,他能够像大人一样迎送吊丧宾客。

十岁时,家道中落,生母被遣散出门,仅仅十岁的他与逃跑的仆人对簿公堂。

十四岁,嫡母去世。

二十岁,入赘潘家。

二十一岁,二哥去世。

二十五岁,大哥徐淮去世,家产被无赖霸占。

二十六岁,妻子潘氏去世。

四十一岁之前的八次乡试初复试皆不中。

四十五岁时,他因担心受胡宗宪案件牵连入狱而精神高度紧张抑郁以至神经错乱数次自杀未死。

四十六岁时,又娶小妇,因疑她与外人通奸而杀之,遂入狱。

四十八岁时,生母病故,短期出狱办理丧事。

五十三岁时,万历皇帝改元大赦,在张天复、张元忭父子帮助下出狱。

六十一岁,心情抑郁旧病复发。

六十九岁,醉酒跌伤肩骨,卧床不起。

七十三岁,贫病交加而死。

他死前写有《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自梳羽毛立高枝》

看徐渭简单的年谱,会忍不住感叹,一个人的生命中,集中了如此多的苦痛不堪,生是一生,悲凉却是无尽。他的诗文书画,观之便有勃勃不可磨灭的气概,又有英雄失路立脚无门的悲痛。他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观其书,气势磅礴。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徐渭《题画跋语》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笔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

观其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

徐渭的晚年画作,无不表现着他的叛逆性格和超尘拔俗的情怀。如他把芭蕉和梅花画在一起,以蕉青梅白抒发心怀。他并题诗道:

徐渭《梅花图》局部

芭蕉雪中尽,

那得配梅花?

吾取青和白,

霜毫染素麻。

《芭蕉竹叶图》

笔烂不可用,

偈作芭蕉图。

墨重叶欲倒,

须添湖石扶。

如他以逸笔疏泻而出的墨兰,是他清雅情致的绽放,并题诗曰:

兰亭旧种越王兰,

碧浪红消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

一蓝不值五文钱。

观其戏,四声猿,泪满裳。

《四声猿》是徐渭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猿声不绝。《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见了《四声猿》,说恨不得把徐渭的舌头拔掉,这是明朝人夸奖人的套路,《四声猿》说得比唱还好听,让其他人怎么开口?

观其画,浓淡徐疾,纵横淋漓。

徐渭 花竹 337.6×.5公分台北故宫藏

我墨写我意,那纸上的墨就是他外化的激荡、清和、不羁、寂寞、桀骜,不求人解,唯其自尚。他在单一的墨色中把人生的疾苦简约掉,纵人间有万千苦楚,他一笔下去,就是勾销。痛苦经不起工笔细绘,只有写意,大写意,块垒郁结,在墨迹中淋漓,泪不能洗的,泼墨来洗。

对于徐渭

齐白石曾经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文学家袁宏道看到他的文字,惊为“明朝第一” 。

汤显祖读过杂剧《四声猿》后认为是“词场飞将” 。

明末张岱说他的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 。

清代郑板桥曾刻印一枚,自称是“青藤门下牛马走”。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徐渭对自己一生的写照。

既然是住在“东倒西歪屋”里,就不可能按照专制时代的要求而同曲同调;既然成“南腔北调”之人,当不能为世俗所容,便将是怪狂一生,落魄而死的命运。因此徐渭之名始终“不出于越”。

历史的使命在他坚忍不拔的追求下得到了完成,阎王爷差遣的小鬼如约而至。这对于已经73岁的徐渭似有预感,他颤颤巍巍地从床上爬起,用最后一点墨汁写下相当于自画像的对联:

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引首:天池墨戏。癸巳二月曼公题

徐渭临死,伴有一张小破床,上面铺着薄薄的稻草,除此以外则是他传说属于得道高僧才具有的金黄色的躯体。西方人认为,天才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生错了时代。但袁宏道倒是有这样看法:“古今文人所经历的牢骚困苦,还未有像先生这样的。……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之下,当自有定论,有什么理由说他生错了时代呢?”

然而,是否只有苦,才能在被煎熬被磨砺之后,煅烧出精品,然后在痛苦的废墟上开出一朵朵奇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不朽。然而,试问今人,谁又愿意生时潦倒,死时不朽?

如果徐渭泉下有知,问他,也不知他愿不愿意。

提起徐渭,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杂剧《四声猿》,它被人称为“天地间的一种奇绝文字”。而他也开创了明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所谓写意,即“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谈徐渭的绘画主张自当从“写意”入手,来阐述他的“不求形似”,“ 万物贵取影”,“书画同源论”以及“自出家意”。

不求似而有余,则予之所深取也

“不求似而有余,则予之所深取也。”这是徐渭的第一个主张。大意是说,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体,而用内心深处的感觉来画画,画面才会生动,意境才能深远。徐渭这前无古人的理论,可谓非同凡响。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三昧”是指“能如造化绝安排”,笔墨要能“淋漓雨拨开”,得之自然,对传统,对物象不能如“葫芦依样”。徐渭深得用墨三昧,善于用水用墨,大泼墨尤见功底。是可谓,“不求似而有余,则予之所深取也。”所谓万物皆有相,相由心生。

徐渭 水墨牡丹图

他画竹、牡丹实在画人,实在抒发心中块垒。有题墨牡丹云:“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生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宜弗相似也。”可见,他的泼墨牡丹不光是形式风格上的一种创造,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

徐渭舍弃了表面的浮华的东西,而深入到了事物的本源之中。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反理学,反传统。这种想法跟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晚明时期,王阳明的“心学”为许多艺术家所崇尚。“平生江海心,游戏翰墨场”。徐渭几经功名失利,愤世嫉俗,特立独行,“心学”为他在文艺创作中找到了突破口,从而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创作。

花卉人物图册之三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