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生活就是那样,天不从人愿,事不从人心。
若往前倒退十年多,大部分年轻人都能随口哼上几句非主流午夜伤感文学,有时也会在各类社交软件上刷屏,纵不能深解其意,倒也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印记。
近日,“胡歌早F晚E”,“正式确诊为胡歌”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很多人直呼:无疑是我本人了。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早F晚E”到底是什么梗?
这指的是当代打工人早晨斗志昂扬,干活充满激情(fighting),晚上临睡前却颓废沮丧(emo)的精神状态。
以往,当个别人晚上出现这种“悲伤逆流成河”的情绪倾泻时,常会被身边好友笑称为“无病呻吟”,毕竟谁也不愿相信,在正常情况下,白天还活泼开朗的兄弟或闺蜜仅仅过去几个小时,情绪就经历了180度大转变;而且别说朋友,就连当事人第二天一觉醒来,就像是刚经历“一场梦”,说不出所以然。
如此神奇的情绪波动到底怎么回事?也有很多人好奇,深夜沮丧算不算是一种病,需要治疗吗?为此,潮新闻记者专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主任谭忠林主任医师。
“最近情绪波动的话题比较热,从医学的角度而言,人类众多的行为和生理现象,如觉醒、血压、心率等都具有昼夜周期性,这种间隔大约24小时重复一次的情况称为生理节律,这和整个身体的稳态是有关系的。”谭忠林主任医师介绍,以体温为例,早上体温会处于上升状态,而后半夜的体温则是一天中最低的。
同时情绪也有季节性变化,在四季分明的地区,夏季阳光照射时间长,户外运动时间长,人会显得相对亢奋;秋冬昼短夜长,则会表现为低落,提不起劲。
“在此基础上,诗人或创作者会结合自然界的变化及个人情绪,在其作文学作品中为季节赋予鲜明特色,如秋季的落叶情景和肃杀之气,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谭忠林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位非常典型的冬季忧郁症患者,每当在北京或杭州过冬时,整个人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最后甚至要拔掉电话卡,关闭所有电子设备,精神状态才稍微会好点;可当他到海南过冬之后,就和没事人一样,症状完全消失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人体就像一台手机,早上起床是满电状态,但到了晚上,经过一天的消耗,电量见底,要及时充电,也就是休息。”谭忠林主任医师认为,“早F晚E”是一种正常现象,毕竟没有人能时刻保持高亢的精神状态,这反倒不利于睡眠。但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呈现相反的情况,早晨起床精神低落,到晚上会好一些,这部分病人被称为“晨重暮轻”,是生物钟紊乱的表现。
医生介绍,在充满挑战、生活压力大的现代,偶尔在夜晚化身“伤感文学作家”,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正如那句话说所说:没什么是睡一觉不能解决的。
与其为此烦躁焦虑,不如先学会与自己“妥协”,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乐观对待情绪波动。
当然这也与每个人不同的生物钟有关:如果是“夜猫子”型的,在第二天没有明显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晚睡,在半夜多干一点活;但若是“百灵鸟”型的,还是建议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季节转换之际,建议在此基础上对生活习惯进行相应调整,使身体更容易达到平衡状态。”谭忠林主任医师说,如果觉得情绪变化随着季节变化已严重正常生活,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