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愤怒不只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愤怒只是一种消极情绪,往往与矛盾、极端、失控等等负面词汇相关。
于是,不少人都想避免这样的情绪,哪怕有令自己生气的事情,也想学会自控,不向他人动怒。
积极自控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看不到愤怒的优点,往往很难保护好自己。
就像生活中,有些人长期温柔,哪怕遇到不想做的,不该做的事,也会因为温柔惯了,不知道如何解决,一次次被对方触碰自己的底线。
反而是那些懂得动怒的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温柔。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自己温柔以待;也不是每件事,都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
真正聪明的人,该温柔时,会温柔,但该动怒时,也会动怒,他们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很明显。
01.
更有效地维护利益
作家三毛刚出国留学时,谨记父母的教诲,立志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她真的做到了。
别人要借她衣服穿,她从不小气;别人惹她不高兴,她也会大度地选择原谅;别人将内务推给她,她认认真真完成。
可她的温柔换来的,不是朋友的在意,而是他人的得寸进尺。
刚开始,舍友会帮她打热水,后来,舍友习惯了用她打的热水,最后,整个宿舍的热水,都成了她的责任。
包括那些三毛借出去的衣服,一旦借给了别人,很少有人归还,就算有人还,也已经脏的要洗好多遍,或者旧到只能扔掉。
因为这种种的一切,三毛准备站起来反抗。
她一改往日的温柔,和舍友大吵起来,甚至动了手,从那天开始,没有人敢再惹她,人们反而更加尊重她。
三毛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在《雨季不再来》中写道:
“这个世界上,有教养的人,在没有相同教养的社会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个蛮横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这真是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怪现象很多时候都存在。
因为生活中,有些人是秀才,有些人是兵,倘若只用秀才的方式同兵去讲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倒不如学会偶尔发脾气,用脾气保护自己,才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有些人总能遇到坏人的原因,不是坏人太多,而是自己显得很好欺负。
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在自己的身上谋取到一些利益时,才不懂得尊重一个人,这是很多人的本性。
而自己想要保护自己,就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温柔是有度的,自己的好,不是别人可以随便利用的“廉价品”。
02.
更清楚地树立底线
前几天,偶然间打开了一个情绪课的视频。
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是主讲人说:“有些时候,懂得如何发脾气,要比只发脾气,或者不发脾气效果更好。”
为了讲清这句话的含义,主讲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天回家,孩子将房间弄得很乱,当时自己在打电话,打完电话后看到战况的惨烈,不由分说打了一顿孩子。
孩子哇哇大哭,妻子开始教育他,对他说这样不对。
他不理解,反问道:“你不是也对孩子发过脾气吗?”
妻子认真地说:“我当时发脾气,是因为她在玩热水壶,她还小,根本不知道后果,我需要发脾气让她害怕,从而远离。
而你今天发脾气,纯粹是因为孩子影响了你的心情,你在用孩子发火。”
主讲人说,自己听完妻子的话后,沉默了很久,深思了很久,他第一次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以及动怒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人不该轻易动怒,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但有些时候的发脾气,却是维护底线,更快、更清楚树立原则的办法,不是为了将坏情绪传染给别人,而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试想,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格外温柔,哪怕孩子做错了,也不忍心责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论犯什么错,都没有什么大不了。
到了最后,等到想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无从下手,对方已经完全不怕自己,自己没有了威慑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如此。
人和人来往的过程中,不可能轻易就知道一个人的底线在哪,但懂得在别人触碰底线的时候发脾气,才能让别人看清自己的底线。
一旦彼此清楚了对方的底线,在底线之上来往,这样的关系才会更长久一些。
03.
很同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经典语录:
“都说悲剧和痛苦可以让人越来越崇高,然而并不是;有的情况下,倒是幸福可以让人做到这一点,痛苦、悲剧往往让人越来越心胸狭窄,有着报复心理。”
当一个人不敢向外表达自己的不满,强调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时,往往会在内心积攒下来怨气。
一旦如此,自己的温柔,只是虚假的伪装,自己忍得辛苦,等爆发的时候,别人也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反而是在一个人懂得该温柔就温柔,该动怒就动怒的时候。
树立了底线,维护了自身利益,才有真正的精力去温柔面对他人,这才是聪明人会采取的交往原则。
—END—
今日话题:
你觉得一个人发脾气,一定是因为脾气不好吗?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