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谈到一个很新鲜的名词:
恐惧教育。
不同于挫折教育,恐惧教育比挫折教育更狠。挫折只是让你觉得受挫、丧气,但恐惧会让你生理本能地觉得畏缩、害怕,从而激发你的求生欲望。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恐惧,才会获得彻底的新生。一万次挫折,都比不过一次恐惧带来的震撼大。
如果说挫折是人生路上的擦伤,那么恐惧就是生死之事。
而一件事只有严重到生死攸关的地步,才会真正震颤到你的灵魂,你的认知才会被颠覆,你才会抛弃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做到了认识自己。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因为我就有过两次人生的“恐惧教育”。
第一次,是在我刚工作的时候。
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司,我的老板就是一个让我每天感到恐惧的人。
因为她的要求特别高,规矩特别多,脾气还特别炸。
我从小到大都没怎么被管过,读书的时候也自由散漫惯了,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被这位老板骂了。
被骂的原因,在当时的我看来特别小:我把一个客户给过来的资料,不小心错发给了公司里的其他同事。
结果那个同事马上跑过去问我老板,为什么他收到一个北京客户的信息资料,是不是有什么项目要调动到他们组的资源?
不到一分钟,我老板就过来逮我了。
之所以用“逮”这个字,是因为她真的是把我拎到旁边的小会议室里。我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被矮我一个头的老板,疯狂输出了一个小时,而且她尽捡难听的话骂。
输出的核心观点我至今都记得:
保密。
客户的项目资料,在还没有弄清楚具体状况之前,是不能随便外发给项目组以外的人。
因为这里面很可能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
那时候我刚工作,什么都不懂,发之前也没有问我老板该发给谁、不该发给谁,更没有检查过接收资料的人是不是我们组的,结果就发错人了。
图/摄图网
后来回头复盘,可以说每一个细节,我都精准踩坑。
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计其数,而且基本上全是这种情况。
PPT数据不对、开会说错话、做事情之前没有和她打招呼……一个职场小白能犯的错,我一个不落都犯过。
而我老板对我也是三天一小骂、五天一大骂,让我精神几近崩溃。后来看到她,我不是害怕,我是感到恐惧。
恐惧到什么程度呢?
她在我心里的形象,就跟那种日式恐怖片里的鬼一样,看她一眼我都会发怵。
我怕她哪天骂烦了,就把我开除了,而且开除我之前,还要对我进行一番人格羞辱。
然而,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再回头看这段经历,我在职场里一大半的知识和好习惯,都是在刚工作的这一年里学到的。
如果没有这些让我感到恐惧的体验,没有这么一个让人恐惧的老板,我至今都不会养成发邮件之前要再三检查收件人名单的习惯。
这叫“恐惧的两面性”。
没错,你一直处在恐惧状态下,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和考验,但也唯有这样,你才会长记性,才会当回事,才会把错误翻来覆去地研究,而不是草草了事。
因为这样恐惧的体验,你绝不会想要有第二次。
摔过跤,你可能不会记得这里曾经有个坑,但你如果摔断腿,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时刻。
后来我也想过,如果我遇到的不是这个老板,而是一个没那么严厉,没那么小题大做,甚至是个不管不问的放养型老板,那我会面临什么状况?
很明显,我对自己犯过的错就不会那么上心了。
犯个小错,老板说两句不当回事,我也不会当回事,那下次大概率会继续犯。
没人来加深我的这个印象,没人给我的思想打上烙印,没人告诉我这样做绝对不行,我也就意识不到错误的严重危害性。
这反而会更加害了我。
恐惧让人痛苦,但正是这种被打到十八层地狱的痛苦,才会彻底唤醒我们内心最底层的认知,开始学会正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恐惧的另一面,它让我们获得重生。
图/摄图网
我人生的第二段恐惧经历,来自旅行。
也是多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在泰国旅游。
那是大家在泰国苏梅岛的最后一天,当天晚上我们就要赶飞机飞去曼谷。
白天的时候,其他几个朋友商量去附近潜水。我因为晕船,索性就没跟着一起去,而是选择自己到处逛逛。
没想到这一逛,差点把自己逛失踪。
早上我从酒店出来,沿着环岛公路一路徒步拍照,欣赏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岔路口。
路的一头是我走的公路,另一头通往一个丛林,远处还有巍峨的高山,隐约还能听到各种鸟叫蝉鸣。
早已百般无聊的我,心里一阵狂喜,这探险旅程不就来了?!
思考不到一分钟,我就决定进去探路一番,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当地的文化遗迹。
并且在进去之前,我还特地看了一眼身后的环境,“右手边靠海,左手边靠公路”,那么不管在里面怎么走,只要记住这个口诀,我应该能走出来。
可没想到的是,我自以为是的充足准备,最后狠狠摆了我一道。
走进那个丛林不到20分钟,我就发现里面啥都没有,只有一些破败的树木和房屋。等我意兴阑珊想要返回的时候,却找不到方向了。
而且我惊讶地发现,刚才设想的“右手靠海,左手靠公路”的口诀根本没用。
因为我遇到了3个满足这个条件的出路口,没有一个是我刚进来时的模样。
那时的手机GPS导航还没有那么流行,我在山里也没有信号,周围看样子也不像有人烟,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
再过5个小时,我去曼谷的飞机就要起飞了!
一股恐惧感顿时代替了当初探险时的兴奋,我彻底慌了。
如果我在1个小时内走不出去,就意味着我接下来的所有安排都会被打乱,说不定还有生命危险。
幸好,幸好,“幸运女神”没有抛弃我。
最后我还是走出来了,并且顺利回到酒店。
我是怎么办到的呢?
我沿着一条路死磕到底,直到走到尽头的一条沿海大路上,然后我就在路边等人。
等谁?当地的泰国人。
图/摄图网
我学电视里那些搭顺风车的老外一样,看到一辆车开过来就招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骑摩托车的泰国大爷停了下来。
这位大爷明显听不懂英文,而我也不会讲泰语,得亏我出来前带着酒店的名片,我就指着名片上的地址,然后掏出一堆零钱跟他比画:“Here,here!”
事实证明,钞能力全球通用。
大爷立马听懂了,热情招呼我上车,随后一路突突突了半个小时,终于把我送回了酒店。
后来每次回想这段经历,我都心有余悸,而这段经历也给我上了至关重要的一课:
对未知,要保持敬畏。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掌控它,自己有多大的能力面对它,万一出现了不可预估的风险,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承受能力。
这些道理,通过一个几小时的“探险之旅”,深深刻入到我的心智和骨髓里。
甚至我的性格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改变。
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新奇的东西,我不再随便就跃跃欲试,而是观察它,思考它,评估它,三思再后行。
《三体》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未知的东西保持敬畏和谦卑,不要随便越界,更不要随便踏入你无法掌控的领域,这才是生存的第一法则。
图/摄图网
故事说完了,聊聊感想。
为什么我说人生一定要经历几次“恐惧教育”?因为恐惧带来的感受实在太深刻。
中国有句古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崩溃,甚至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才会有通透身心的感受,体内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最终做出巨大改变。
像我身边很多事业有成的朋友,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到今天的。
他们有的人破产过2次,房子都抵押过好几次;有的人曾被所谓的“朋友”骗光了所有积蓄;有的人一年之内经历了3次亲人的离世;有的人创业创出了抑郁症......
但好在,最后他们都挺了过来。
我去和他们聊天,大家不约而同都把自己人生中最恐惧的那段日子,当作最宝贵的财富。
用他们的话说,恐惧给自己人生上的这一课,效果堪比学校里学过的所有课。
前段时间,有不少读者留言表示,不想这么一直幼稚下去,提出了“如何才能让自己快速长大”的问题。
恐惧,就是一剂良方,也是一剂猛药。
如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小到大都是以呵护教育为主,少有挫折教育,基本上没有恐惧教育。
家长总怕孩子磕着了、碰着了,受一点伤就大惊小怪,方方面面尽自己最大可能提供保护。物质的、精神的、来自长辈的、来自学校老师的,可谓各种“保护”环绕周围。
我不说这么做有错,只说这么做的后果,那就是久而久之,孩子会想当然地以为这样的保护能持续一辈子。
但现实往往相反,你不给孩子的恐惧,过几年以后社会会帮你给。父母那双保护的大手伸得再长,也总有够不到的地方。
到时候孩子们就会惊讶,原来过去习以为常的“保护罩”,有一天也是会塌掉的。
想象一下,一个二三十年都没有经历过生死,甚至连医院都不曾单独去过的人,突然面对家人的病危手术单,签还是不签?
一个习惯了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人,突然遭遇重大人生变故,过去家长可以帮忙做的决策,现在全部都要靠自己,做还是不做?
一个从小到大都备受瞩目的学霸,老师家长口中的“明日之星”,突然面对职场上的霸凌,老板的PUA,同事的排挤,怎么去处理这些关系?有没有办法处理好?
不要觉得这都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没有遇到,不代表一辈子不会遇到。现在有精力早点遇到,好过以后年纪大了再遇到。
图/摄图网
之前网上有句很流行的话:
“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加油奥利给!”
很多人只把它当作玩梗,但很少有人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人经历过什么。唯有深刻体验过恐惧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真意。
你不去面对恐惧,而是一直躲着它,让其他人帮你顶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躲无可躲,帮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人生路漫漫,有些事能躲,但有些事,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恐惧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它,才能不怕它。
作者简介:张良计,一个左手干货,右手鸡汤的真性情Boy,本文来源于公众号 “张良计”(ID:zhang_liangj)。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