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不安与害怕的心理感受。当人接收到危险信息后的自然反应是不安与害怕。这种不安感与害怕感有主观与客观因素引起,恐惧感是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只是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接收恐惧后的表现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心理与行为上。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行为是啼哭,这个行为的心里因素是恐惧。恐惧是人的本性自带的,是人出生到这个世间的第一个感受,人之所以有了恐惧感才会萌生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不断的学习着趋利避害的生活方法,这种生活方法的不断完善让人类的恐惧心里不断减弱。直到恐惧心理不会对心里健康产生危害,人才可以具备安全感。
人类出生的第一个心理是恐惧,这种恐惧如果不断蔓延,得不到控制,可能人类早已消亡,因为人的初始本性是爱,所以爱让恐惧慢慢消减,一个人出生后会得到医生与家人的关爱与照顾,这种帮助让婴儿不再有危害生命的恐惧感蔓延,并且通过接受帮助而感受到爱的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是婴儿接收到的第二个感受,这种爱的情感会消减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恐惧的感受,因为这种客观给予的爱会让婴儿产生感觉识别,如果这种爱的方式与婴儿初性爱的感知相对应,婴儿会有安全感,直到这种恐惧的感受降到安全等值而停止哭泣。婴儿出生后不懂得人类的语言,不懂面目表情的含义,甚至出生几天的婴儿视力也是模糊的,但他可以感受到爱,这种爱惜、爱护的行为让婴儿安心的入眠,这一切都是因爱而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婴儿不断的长大,在这个阶段孩子慢慢学会了自爱,这种自爱的初期表现是对自己身体的保护,并且具有不付出只收获的特点。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自私式自爱,这是一个正常必然的阶段,这时的婴儿只是会接受爱的行为,但这时的婴儿会表达满足感,如微笑,这是人的喜欢性(喜欢性喻指喜气欢乐本性)所决定的,这个微笑在告诉给予他爱的人这样做我喜欢,以后还要继续,随着婴儿不断的成长,婴儿成为了幼儿,幼儿这个阶段爱的表达可以有一定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慢慢让幼儿自爱中的自私性慢慢减少,直到这种自私性得到控制而能与其他同伴一起学习生活,这时幼儿的自私性与恐惧会得到一定的控制,这个控制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幼儿的自我情绪控制、二是外界给予的爱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幼儿只有学会了控制基础情绪才可以正常的生活。
通过以上刚出生婴儿到幼儿的感受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恐惧感受或爱的感受是人的两种基本感受。这些基本的感受演化出成人的各种正面心理感受与负面心里感受。正面心里感受是以爱为原点,这种心里感受会产生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品质。负面的心里感受以恐惧为原点,这种心里感受会产生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品质。爱与恐惧让人类有了具体的思想与行为,这些思想与行为主要目的是趋利避害。这些趋利避害的品质是爱对恐惧的转化而变现的品质,如诚实,勇敢,有爱心等正面品质。这些正面品质是爱对恐惧转化的成果。
婴儿离开母体的第一个表现是哭泣,哭泣是因为婴儿出生后感受到母体子宫环境与母体外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安与害怕,这种不安与害怕会迅速转化为压力感,促使婴儿啼哭。这时的婴儿如果没人照顾会产生更多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压力感会交潜出现,直到有人帮助他缓解情绪才会有安全感,因为爱可以化解恐惧与压力,恐惧是人本性就有的,而压力的根源是外在的。这说明恐惧感与压力感是相互作用的。
有认知的成人比婴儿的反应复杂,因为成人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他不会遇到一点恐惧就产生哭泣反应,作为一个成人有一定社会认知后会产生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告诉他不可以因为一点事情而哭泣。成人遇到恐惧主要与资源有关,这种资源以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为主,当一个人感到精神上与物质上有缺失并感到不安与害怕时的自私或自爱心理就会出现。趋利与避害的心理如果没有理智的管理就会变现为自私的思想与行为,这种思想行为主要是以利己为目的。同样趋利避害心理也会在理智的管理下变现为自爱的思想与行为,这种思想行为是以利己利他为目的。以利己利他为目的的自爱所承受的压力要少的多,因为利他在群体生活中是被接受的,这种接受会让自爱者感到目标是被人支持的而有信心去达成。自私还会演化出妒忌或贪欲。这些都是负面品质,从以上这些心理感受演化告诉我们无论是婴儿还是成人压力与恐惧是分不开的,压力与恐惧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以利己为中心的自私是转换为压力的主要因素。因为自私在群体生活中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会让自私者感到目标达成的困难,同时自私者也会评估目标达成后出现不利结果的双重压力,这些都会加深自私者的恐惧。如果这时的自私者悔改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不知悔改继续自私自利有可能在压力下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为日后的心理疾病埋下隐患。
对于当代人来讲自私加巨了人的恐惧与压力,这些自私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财富与资源的过度占有。其实只要肯劳动在当代社会顺利生活是不难的,难的是对物质欲望无尽的满足,如果人们用理智控制欲望,用爱心化解恐惧必会得到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