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如何应对恐惧?

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 罗夫·华多·爱默生

恐惧一般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习惯某些事情——公开演讲、速度、高度、等等。只需花点时间习惯和适应一下,认知可以克服恐惧。 —— 贝尔·格里尔斯

正确的对付它的恐惧的方法是去理智地、平静地、全神贯注地思考,直到这种恐惧完全不再陌生。最后,熟悉削弱了恐怖可怕,整个对象因此变得令人厌烦,我们的思想由此而转移开去;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由意志的作用引起,而纯粹是由于对该事物的厌恶所致,当你发现自己喜欢对任何事物都苦思冥想时,别担心。对付最好办法是,用比自己平时更认真的态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直至最后它失去了令人恐惧的特征。

(罗素 《幸福之路》)

恐惧是学习和思考的大敌,教育的意义在于消除恐惧,而对事物的全然了解令你的头脑没有恐惧。对未来的思考会带来恐惧。但是如果某件事是当下即需要完成的,便不会有恐惧发生,因为它不容你思考。

(克里希拉穆提)

如果你知道你是谁(Who You Are)——你是神所曾创造过的最庄严、最伟大、最光辉的存在体——你就永远不会恐惧。

没有人会审判你,因为神为什么,又怎么能审判他自己的创造物,说它是坏的呢?如果我要你是完美的,并且完美地做每件事,我把你们留在你们来自的完全的完美里就好了。让你们来到这里的整个目的,就是要让你们发现自己,创造你自己,如你真正是的样子——并如你真正想成为的样子。然而,除非你也有做为别的什么的选择,否则你是做不到这些的。

(《与神对话》)

任何事都是百万条道路中的一条。因此你必须时常记得,一条路只是一条路;如果你觉得不该走下去,在任何情况下就不应该停留。为了有明晰的感觉,你必须过一种有纪律的生活,只有到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任何道路只是其中的一条,如果你的心要你放弃,你的放弃并不会冒犯你自己或其他人。但是不管你是放弃或走下去,你的决定都必须毫无恐惧或野心。我要警告你,仔细、谨慎地观察每一条道路。你认为应该试多少次,就试多少次,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只有一个非常老的人才会问的。当我年轻时,有一次我的恩人告诉过我这个问题,但是我当时过于血气方刚,无法了解它。现在我了解了。这个问题是:‘这条道路有心吗?’所有的道路都是一样的:它们不通向任何地方。它们也许穿过树丛,或进入树丛。在我自己的生命中,我可以说我走过很长很长的路,但我没有到达任何地方。我恩人的问题现在具有明显意义了:这条道路有心吗?如果有的话,这就是一条好路;如果没有,这条路就没有什么用处。两条路都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是一条路有心,另一条没有。一条路使旅程愉快,只要你走在上面,你与路就是一体的;另外一条路会使你诅咒你的生命。一条路使你坚强;另一条路使你软弱。

(《巫士唐望的教诲》)

这个讯息也许在玄学上是会让人愉悦,但也许却无助于减轻你对失去你的身体、你的家庭,以及发现你自己在其中的环境时的恐惧。要减轻这种恐惧的方法之一是透过“超脱”——这是大师们的做法。大师们在他们有“身体的生命是个幻觉”的证据之前,便学会了达到“超脱”。但对那些没达到大师层面的人,则往往需要经验到你们说的所谓死亡,才能提供这证据。

(《与神对话》)

自古以来,战场上的勇敢就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且对于男孩和男青年的训练,主要是培养那种视打仗如此戏的品格。然而道德的勇气和智慧的胆略却不曾引起人们同样的重视,虽然这些品质,也有自己的培养方法。每天你至少得承认一个令你痛苦的真理,你会发现这与童子军的日课一样有益。你得学会去如此感受:即使你在道德上、才华上远不如你的朋友们(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人生依旧值得体验。这种练习,如果能持续几年,最终必定能使你坦然地面对事实,并且在你这样做时,使你从大范围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罗素 《幸福之路》)

恐惧和罪疚感是你唯一的敌人。

如果你放下恐惧,恐惧便会放下你。如果你释放罪疚感,罪疚感便会释放你。

我们怎么去做到?我们怎么去放下恐惧和罪疚感?

借着决定去做。这是个武断的决定,只建立在个人的抉择上。你只不过改变了你自己的想法,以及你选择如何去感受。

正如哈瑞·帕墨说的: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所需的仅仅是个决定。

即使一个谋杀犯也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一名强暴犯也能重新创造他自己。甚至一个凌虐儿童者都能得救。而所需要的,只是在心、灵与头脑深处的一个决定:这并不是我是谁。

(《与神对话》)

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不论发生什么事,你们都不可能“死”,因此没有什么好怕的。要对那历程的展开有所觉知,心中默默明白你们一切都不会有问题。

不要试图“摆脱”任何东西。凡你抗拒的(resist)

,就会坚持(persist)

无惧的面对未来,领会那历程,并看出它整个的完美。平和、安详与沉静将会带领你避免大部分所谓的“负面”经历与后果。

(《与神对话》)

你说过:“你抵抗什么,什么就会坚持持续,你静观什么,什么就会消失。”你能解释一下吗?

你无从抵抗你没给它真实性的东西。抵抗一件东西这个动作,就是给与它生命的动作。当抵抗一个能量,你就将它放在了那儿。你越抵抗,你就越令它真实——不论你在抵抗什么。

而当你张开眼睛观看什么,它却消失了。那就是说,它不再保有其幻象的形式。

如果你看着一件东西——真正地看它——你会看透它,并且看透它带给你的任何幻象,在你眼中只留下了终极的实相。在终极实相面前,你软弱的幻象没有力量。它无法将你长久把持在它变弱的掌握里。你看见它的真相,而真相令你自由。

但,如果你不想让注视的东西消失呢?

你应当永远想要它消失!在你们的世界里,没有东西值得你抓住。然而,如果你真的选择了你人生的幻象,而不要终极实相,你可以简单地重新创造它——正如你一开始创造它一样。以这方式,你可以在你人生里有你选择要有的东西,而消除不再希望经验的东西。

然而,永远不要抵抗任何东西。如果你认为藉由你的抵抗,你会消灭它,你最好再想一次!因为你只不过将它种得更坚固。我难道没告诉过你,所有的思维都是创造性的吗?

纵使是说“我不要某样东西”的思维吗?

如果你不要它,为什么要去想它?别再去想它了。然而,如果你必得想它——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不去想它——那么,不要抵抗它。反倒是,直接地看这不管是什么的东西——接受它为你的创造物——然后选择保有或不保有它,随你高兴。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与神对话(第一卷)

》)

1

为什么认识到本质上一切都是完美的,我们就不会恐惧呢?

这确实也是佛教的观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但是,如果我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生存,这个虚幻的世界依然是足够真实的,即使我们认识到它是虚幻的,我们还是有些事情必须做的吧?

比如,我们需要考大学,需要找工作,需要挣钱养家,需要照顾父母等等。

当你排斥这种情感,或者对它们感到恐惧,你就阻止了情感持续不断的流动,因为你建立了水坝。任何情感如果你诚实的去体验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不然的话,你就阻塞了你整个系统的自然流动。

当你面对恐惧,并且感受到它在身体上引起的感受以及与它同行的思想时,恐惧便自动地带来它自己的解除。在这障碍背后有意识的信念系统将被照亮,而你将觉悟到,你所以有某种感受乃因为你相信一个概念,而这种概念会导致引起此种反应,并使之合理化。

(《个人实相的本质》)

只有内在的成功,才真正是“有意义”。何为内在的成功?我想,只要人确信自己是在努力地“好好活”,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是内在的成功。至于外在的成就有多大都无所谓,至于跟别人比是高还是低都可以忽略。你发现没有,一跟别人比,你就跑到外在去了?一到外在,恐惧就来了,意义就值得怀疑了,脚下就乱了,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好好活”了。

(史铁生 《昼信基督夜信佛》)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他问孔子怎样才够得上做为一个君子。孔子道:“不忧不惧”。我们听了这四个字,回想一下自己,长住在忧烦中,没有一样不担心的,我们怕自己生活过不好、怕工作没有了,大而言之,忧烦时代怎么变?小而言之,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一切都在忧中,一切也都在怕中。透过了“不忧不惧”这四个字的反面,就了解了人生,始终在忧愁恐惧中度过,能修养到无忧无惧,那真是了不起的修养,也就是“克己复礼”的功夫之一。司马牛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他说,只要没有忧愁,也没有恐惧,这就是君子?以现在社会来说,街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到那些较低级的纯吃茶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人既不担心又不害怕,没有钱用就抢一点,那都是君子吗?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等于俗话说的:“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鬼不惊。”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可怕的,有如大光明的境界,那时一片清净、祥和。孔子所讲的不忧不惧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普通的不忧不惧。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像我们没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绝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孔子在这里说的词句,字里行间,写出他的谦虚,表示自己的学问修养,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贡对同学们说,不要弄错了,这三点老师都做到了,我们要这样学习才对,他只是自我谦虚,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如果你希望消除孩子的恐惧,首要一点的是你自己没有恐惧,如果你害怕打雷下雨,则孩子第一次在你面前听见打雷就接受了你在恐惧;如果你表示害怕社会革命,孩子会更加惊恐,因为他不明白你在谈论些什么;如果你为生病担忧,你的孩子也会如此。生活充满了危险,但明智的人会不去理会无法避免的危险,而对于可避免的灾难则会谨慎而不动声色地对待。你无法避免死亡,但你可以避免不留遗嘱而死,因此立下你的遗嘱,并忘记你将会死亡。理智地防备不幸是完全与恐惧不同的,它是一种智慧,而任何恐惧都是可鄙的。如果你避免不了感到恐惧,就尽量别让你孩子对你产生不信任。为了避免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盘算、忧虑可能发生的个人不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视野广阔,兴趣热烈而广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成为宇宙的自由公民。

(罗素 《幸福之路》)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