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激发潜力的推手:兴趣与逼迫的双赢

教育工作者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的精髓。兴趣,激发我们潜在的能量和创造力。兴趣可以通过积极期望、成功体验、小步子前进、不断提问题等多种方式被温柔地培养。然而,在生活的现实面前,有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兴趣的指引,而是被逼出来的。

兴趣可分为两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内心对事物本身的需求而引发的兴趣;间接兴趣则是对某种事物未来可能带来的结果的需求而引发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例如,当学生遇到简单、容易、有趣的知识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直接兴趣;但当他们遇到复杂、困难、枯燥乏味的知识时,就可能需要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这时,学生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掌握这种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

如果学生因为自我认知不足而无法产生间接兴趣,那么就需要借助老师们的“严格”和“推动”来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和挑战。这样做可以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对某个学科或事物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间接兴趣。而当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中的难题后,他们会对这种知识产生新的直接兴趣,进而不断深入探究和学习。

爱因斯坦在中学时期,他的心之所向仅在物理之上,对数学并无多少热情。然而,随着他向物理学纵深领域的探索,他逐渐发现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石,于是他开始强逼自己热爱数学。这便如同一个登山者,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意识到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和知识,方能更好地前行。爱因斯坦的这种自我驱策和对知识的追求,正是他成为伟大物理学家的关键所在。

书学界的泰斗启功先生曾自述,他的学书兴趣是被“逼”出来的。他曾说:“为什么那时候快马加鞭使劲写呀,就是因为我的画已经有点样子了,人家不让我题款,嫌我的款难看。我练字主要是为了在我的画上题出字来,和画配着说得过去,这也是我过去写字的一个目标吧!”由此可见,启功先生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源于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我记得小时候,我曾经非常害怕游泳。每当爸爸带我去水库,我总是会找各种理由躲开,要么说自己肚子疼,要么说想睡觉。但是爸爸总是会耐心地鼓励我,说游泳是一种多么好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肺活量。

终于有一天,爸爸一狠心,直接将我扔进了水库。那一刻,我感到非常害怕和无助,但同时也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我开始拼命地挣扎,试图让自己浮起来,但无论我怎么努力,身体都像一块石头一样沉下去。

水里其它大人看我呛水了,游过来将我拉到岸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岸边观察别人怎么游泳,慢慢地领悟到了一些技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我不再害怕水,反而爱上了游泳。

这个经历让我认识到,有时候兴趣爱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挑战自己的极限,就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孔祥东、朗朗等钢琴大师的才华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家长的严格督促下逐渐培养出来的。朗朗曾经说过,他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父亲的逼迫。小时候,他不专心练琴,少不了父亲的责打。我曾听过孔祥东的演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小时候练钢琴所受的苦难。他五岁时开始练琴,在母亲制作的纸板琴键上练习。家中没有暖气,冬冷夏潮湿,他把纸板铺在地板上,身穿厚衣,戴着母亲自制的手套,剪去前面,肚里装着热水瓶来练琴。夏天则酷热难耐,家中没有风扇。指法不对时,母亲会用针扎他的手指。为了发泄对乏味的练琴生活的怨气,他曾“打”乐谱的“耳光”,将乐谱打得七零八落;甚至会把钟拨快10分钟,以便提早结束钢琴课……后来母亲谈起这些往事时,满心愧疚地说:“如果早知道你会有今天的成就,当年就不该对你那么严格。”他却回答:“如果不是小时候你对我要求那么严,我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各个领域中,哪一个成功者对于追求自己目标的兴趣没有或多或少的“逼”的成分呢?这个“逼”可以理解为压力,而压力能够转化为动力。就像弓弩上的弓弦,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它怎么能够弹射出箭矢呢只?有在受到外力的压迫和牵引之后,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施加压力,激发出自己内在的动力,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对于“兴趣是逼出来的”这一观点,有许多人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孩子们的老师应该顺应他们的天性发展,如果他们没有兴趣学习,那么就不应该强迫他们。父母们“逼迫”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这不仅不能让他们学有所得,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幸福感,进而影响他们性格的塑造。

兴趣是孩子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而真正的兴趣并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所能产生的,而是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索中自行发现的。因此,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一旦发现他们对某项活动有兴趣的迹象,就应当因势利导,给予尊重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们的兴趣。

兴趣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全面解答的问题,简单的解释难免会显得片面,且与现实状况相去甚远。然而,如果说“兴趣有时是逼出来的”,恐怕很少有人会完全否认。孩子们天性爱玩,尚未发育完全的自律能力使得他们往往无法主动放弃嬉戏的时间来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的“逼迫”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逼”要注意方法,适时适度,要及时鼓励,不可以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那也只好放弃,毕竟身心健康比学习更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你的孩子在此没有兴趣,也许他是其他方面的好材料……

诚然,逼出来的兴趣爱好并不一定是好的。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者应付某种要求而逼迫自己培养某种兴趣爱好,这样做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和紧张。因此,在逼出来的兴趣爱好和自由选择的兴趣爱好之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后者。因为只有自由选择的兴趣爱好才能够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可以更加持久和稳定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逼迫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挑战自己的极限,来做激发潜力的推手,实现兴趣与逼迫的双赢。

用甘霖编著的《成功是逼出来的》在内容简介中的一段话来给这篇文章作结尾:

人一生下来,就要大声啼哭,逼迫肺泡接受新鲜氧气。接着,世界上的一切,都逼着你去适应、去争取。

人的每一步都是生活所逼、环境所逼、亲情所逼、工作所逼、社会所逼、自己所逼、时间所逼、空间所逼……种种无奈、层层施压,一步—步地要求你不得不努力拼博、勇往向前。

无论穷人富人,都有惰性,也有无限的创造力,但非要环境和绝境来逼。当你受到生活的催逼时,你其实正面临着一次机会,当环境把你逼到一无所有的境地,实际上是给了你一把征服世界的利剑。

催逼,可以激发你的潜能,可让你经常处于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状态,而这时的你经常会有超出自己想象的收获。因此,被逼不要“无奈”,被逼是福。

我们在接受生活磨难的催逼并予以克服的过程中,使我们拥有了力量和智慧,从而得以成长、壮大和进步,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被逼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作者/黄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黄少说教育

(End)

TAG: sdf